第186部分 (第1/4页)

说朕欢不欢喜?哼,当初还有言官说朕宠信佞臣。还有那个高拱,好象对吴节也颇有微词。”

黄锦也笑了起来:“自然是高兴的,万岁爷啊,吴节这回替你争了这么大一个脸子,是不是该赏他些什么?”

黄锦这句话含而不露,意思却很明显,既然吴节连会元都中了,索性让他得个状元好了。反正殿试不设主考官,点谁中状元,点谁入翰林,还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

干脆,咱们也不弄那么麻烦了。

可嘉靖却道:“好,是该赏他些什么。口谕。”

黄锦慌忙走到御案前,提笔记录。

嘉靖:“着,免去吴节文渊阁校理一职,等候差遣。”

“万岁……”黄锦一愣,吴节不但没有得到赏赐,反被免了官职。虽然说这个校理不过是一个八品的芝麻绿豆官,可有个官身还是好的。

嘉靖冷笑道:“黄锦,你是不是不服。”

“万岁爷,奴才哪儿敢。”

嘉靖笑了笑,却将眼睛闭上了,又开始入定。

黄锦慢慢地退出精舍。

退下之后,他琢磨了半天,突然一拍脑袋:“哎,我真是老了,竟看不透万岁爷的心思了。吴节那个八品官又有什么可做的,万岁爷这是要点吴节的翰林啊。只要进了翰林院,他那个八品校理自然也不用做了。”

无论吴节将来殿试的时候中不中状元,进不进一甲,至少一个庶吉士是能够保证的。

殿试虽然也是一场大考,却只考一道策问,成绩与否也无关紧要,也就是个形式。

最后还不是皇帝来给考生排个名次,万岁爷要点谁不点谁,还不是他乾纲独断?

一想到皇帝这么简单直白的意图自己都看不出来,又摸了摸自己满是皱纹的脸和已经花白的头发,黄锦心中突然有种悲苦:“老了,真的是老了,这个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做不了几年了。万岁爷一旦大行,新君登基,司礼监必然换人。我黄锦在这个位置上呆了这么多年,得罪过的人也不少,到时候必然有人要落井下石。早年间,咱家新高气傲,不知容人。真到那一天,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还好现在准备也不晚,王府那边有冯保,外臣有吴节。咱家的身家性命,或许真要靠这两人了。务必有个好的下场。”

第三百五十六章会错了意

自古宫廷都是世上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太监没有正常人的生活,对于权势比起常人还有热衷。偏偏内侍们的品级职务升迁没有一个严格的制度,不像读书人做官,必须依科举进阶。不是举人不得为官;不是进士,不授实职;不点翰林,不得为相。

就因为这样,宫廷内侍们要想上位,用过五关斩六将来形容也不为过。如黄锦这般司礼监掌印太监,身居大内第一人的。在锐意进取的过程中,不知道得罪过多少人,又有多少人恨不得置之死地而后快。

历朝历代的大太监,鲜有得享天年的。无他,就算一个太监圣宠不衰,但一上年纪,无论是精力还是智力都呈下降趋势,很容易就被别人给算计了。

太监阴阳不调,身体也比一般人差上许多。黄锦这几年明显地感觉到精神不好,而他所侍侯的嘉靖皇帝的身子究竟是什么情况,也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一旦嘉靖大行,没有了皇帝的宠信,等待他的就是一个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对于以前的失势太监的下场,黄锦自然是非常了解的。

这几年,他一直在预先为自己退休之后的日子做准备。冯保是其他的一道棋子,明眼人都知道,一旦富裕王登基为帝,冯保这个未来太子的大伴必将大用,入司礼监是肯定的。

至于吴节,则是黄锦在外臣中扶植起来的一个臂助。

等到吴节将来入阁,而冯保又是内相。到时候,谁还敢动他这个在内阁和司礼监都有人面的老人。安享晚年,应当是不成问题的了。

到如今,冯保在王府那边很受宠信,也不枉黄锦的提携之力。

至于吴节。如今正到了最重要的关口。

他中进士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关键是能否点翰林。

进士入翰林院有很多讲究。殿试一甲前三名直接进翰林。二甲则要看最后的名次。录取一批排名靠前的进士为庶吉士。至于其他落选的,则直接由吏部实授知县职务,下放到地上上去。

因为,殿试其实就是为考生们排个名次。只对有志点翰林。有志在官场是一展胸中抱负的人有意义。对吴节有意义,对他黄锦。则是关系到未来生死的大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