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1/4页)
影子明明暗暗,一如她此时难解的心情,要回京了,终是要回京了。
突然之间,烛光猛地一窜,一柄寒亮的长剑,水溅一般刺向宛琬,那锋利的剑尖,犹如长线一点,抵在了宛琬的脖颈上!
宛琬没有闪避,她无奈地溢出丝苦笑,她是根本无法闪避!
宛琬抬首看向来人,一双剑眉入鬓,明亮双眸中睿光慧黠,鼻挺唇薄,天青长袍,俨然如画中的浊世佳公子,如果他持的那把剑不横着她的话。
那人见宛琬眼中有惊愣,有诧异,却无甚害怕,不由嘲讽道:“倒是难得看见清贼中有长剑抵喉不怕的。”
宛琬忽就觉得有些好笑,清贼?不会是天地会吧,还能遇上反清复明的事?他实在是不象一个刺客,“不,当然怕,我最怕的就是死了。”
那人更奇道:“那为何你现在又不怕了呢?”
宛琬淡然道:“怕你就会把剑挪开吗?既然横竖一死,我又为何要示弱与你?”
那人不由颦眉细瞧上她,他走南闯北遇见过无数个女人,娇弱的、泼辣的、淑雅的、风流的,却从没有一个象她这样的。她的脸颊,就连春日里最轻最薄的花瓣也比不上它的柔嫩,她那双天下任何一个画师都不能画出的眉眼,流露出太多让人难以琢磨的东西,却惟独没有它现在最该有的害怕。
他心底一下就恼火起来,手上的剑不由逼近了几分,“起来。”他命令道,声音清冷的不带一丝波纹。
他见她听了这句话后,表情忽地十分奇怪,过了一会才慢慢地指了指腿说道:“我倒也想,可惜它们废了,没法起来。”
他疾快的从袖中抖出根金针刺向她曲泉、阳陵泉、足三里等穴,她纹丝不动,他收起金针,持剑的手松了几分。
宛琬瞥见他剑柄‘墨’字及那金针,心下明了,“原来真是见面不如闻名。”她口吻淡淡,话锋突地一转,“太湖秋季泛滥,久涝而疫病传染盛行,才踏上苏州地界便听得方圆百里人人传诵墨先生悬壶济世,心系苍生,原以为不愧是墨派传人,真懂‘兼爱’,哪知不过仍是同那帮莽夫酸儒一般死抱‘愚’字。可笑世间那些个须眉浊物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以为是大丈夫为了天下众生可舍生取义,其实不过都是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沽名罢了,并不知何为大义。”
那人怒极反静,冷冷说道:“巧言诡辩!我墨濯尘只知正邪自古同冰炭,仅凭那蛮夷‘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所为,就人人得以诛之!”
“是,先生说得对,只怕那时就连秦淮名妓李香君一身份最最低贱的人都知道要保家卫国,她抗清扶明不惜赴汤蹈火、奔命呼号,她倒是一心想为那大明捐躯流血,只可惜那南明并不要她的忠君泪、报国心,它只要她作为一个女人最可怜的色相罢了,无奈她只能倒地撞头,血喷如注,桃花扇底送南朝,什么气节、操守、抗争、奔走,不过都成了荒诞和自嘲。满清入关不过才十余万兵力,如何就能横扫千军,一统华夏?李自成进京,崇祯缢死,吴三桂倒戈,满清入关,可这时明朝并没有亡,它还有个南明临安于南京,论民心,它是天下百姓倚重之望,论兵力,它东有‘江北四镇’手握重兵,西有总兵左良玉,大军五十万,连那李自成也还手握几十万军队。那时两队人马如能以天下百姓为重,联手抗清,何愁那清军不齑粉矣。可结果呢?只要多尔衮说一句,他并无他心,只不过是想帮着铲除李逆罢了!南明福王居然便如获至宝,置危机于不顾,皇帝歌舞升平,群臣勾心斗角,让那清军痛痛快快的灭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可就算是这时,假如南明王朝能振臂一呼,则天下必云集响应,因那时清军在华北的残暴天下都有目共睹,可那时他们又在做什么呢?阉党马士英们忙着排除异己,江北四镇刘泽清们互相仇恨残杀还来不及,左良玉置那日益迫近的清军于不顾,麾兵东下,还嚷着要‘清君侧’!我倒是要问一问先生,那明朝究竟亡与谁手?哦,忘了说那李自成宁武一战,只因他大顺军伤亡过大,泄愤屠城,宁武一城军民,妇孺老弱无一幸免,杀戮殆尽,寒了民心。再说那鼎鼎大名的‘忠烈公’史可法吧,他文人出身而无点滴军事才能,‘势不可为’确为现实。可他督师扬州第一个亮相并不是在行辕中谋划军事,也非在城壕边部署战守,而是召集诸将,策划如何能助他完成大义,在最后关头将他杀死。兵临城下,他想的更多的不是即使打不过,也要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而是怎样摆好他最后忠臣烈士的造型!可以想象,最高统帅的悲观情绪是如何软化了本已惶恐不安的十万御林军的脊梁。既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