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部分 (第2/4页)

日子一去不回复,又要沦为失业的状态。巨大的落差让他们心里不好过,纷纷把怨气撒在朱佳春的身上。

朱佳春既要面对酒厂的工人,又要面对逼上门的经销商,日子很不好过。

酒厂没钱,政府也不可能拿钱来给经销商,赵华只能让他们耗下去。酒厂反正现在已经倒闭了,有的是资本和经销商耗下去。可是经销商可是耗不起,最后经不起的肯定是经销商。

赵华暂时把酒厂的事情放在一边,他接到徐海洲的电话,说他带领的部队突然要调入到首都去,他拿不定主意,和岳父商量也没商量出什么名堂来,他想听听赵华的意见。

调入北京,现在这个时候调到北京绝对是个好事,他想想那件政治事件很快就要放松,由冯怡舒在其中调查,不断的把情况汇报给老首长。老首长肯定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军方早做准备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徐海洲进北京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赵华说道:“海洲,这绝对是好事,到了背景,你一定要密切注意学生运动的情况,行动一定要果断。”

“为什么,难道要发生什么事情吗?”徐海洲疑惑的说道。

徐海洲一向不喜欢研究政治,但是军队怎么可能和政治脱轨呢。对即将要发生的这场**,赵华也不好向他解释,赵华说道:“你尽管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挂完电话,赵华立刻给冯怡舒打去了电话,冯怡舒对赵华说道:“学生中有一股暗流,现在只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会,按照目前的情况,很可能最近要有所行动。”

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潮。

4月15日,原**中央总书记逝世,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但是极少数人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时机,以悼念为借口,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学潮迅速发展成为动乱。

4月26日,《党报》发表题为《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的社论,指出这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是一次动乱,其实质是从根本上否定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社论号召大家紧急行动起来,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制止动乱。但是,形势并没有好转。5月19日晚,**中央决定在首都部分地区实行戒严,但少数暴*分子煽动一些人与戒严部队对抗。

同时,上海、广州等地也接连发生暴徒冲击党政机关、破坏交通设施等严重事件。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采取果断措施,平息了暴*。这场**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平息动乱和反**暴*的胜利,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和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也给党和人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5月1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紧急会议。常委中多数同志认为,面对险恶的形势,绝对不能退让,只能更加坚决地反对动乱,制止动乱。一号首长不听常委多数同志的意见,坚持退让。5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决定在北京部分地区实行戒严。

5月19日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和北京市党政军干部大会。**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程里在大会上讲话。他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紧急呼吁:希望还在**广场绝食的学生立即停止绝食,离开广场,接受治疗;希望广大同学和各界群众立即停止游行活动,再也不要对绝食学生进行所谓的“声援”了;公安部部长徐安才在讲话中说,为了维护首都的社会治安,恢复正常秩序,我们不得已,从外地调来了一部分人民解放军部队。这完全是为了协助首都武警、公安干警执行任务,绝对不是针对学生的。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5月20日,国务院总理程里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在北京市部分地区实行戒严的命令。国务院决定:自1989年5月20日10时起在首都部分地区实行戒严。5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戒严部队发布告首都市民书。

随后,老首长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我们确实有些事情要向人民作出交代,主要有两条:“第一,要改换领导层。新的中央领导机构要使人民感到面貌一新,感到是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班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有一个新的改革的面貌,是确定新班子成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