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部分 (第1/4页)

李密不吝啬赞美之词,但李世民却老成稳重,在众人夸赞之下,丝毫也不见有半点自骄之色。

正当这时一旁有人言道:“魏公,上谷公到了。”

李密与李世民笑道:“好啊,今日真是蓬荜生辉啊,天下年轻一辈的俊杰,今日都同聚在此。”

说罢,李重九入得门内,在场众人都早与李重九相熟了,当下纷纷一并作揖的作揖,抱拳的抱拳。

李重九笑了笑,当下作了一个团揖,边直来到李密身旁。

李密满脸喜色,与李重九言道:“上谷公,我与你介绍,这位乃是大唐秦王殿下。”

李重九看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亦看向李重九,面露微笑。

在场众人皆是看向,这李重九与李世民的会面,二人年纪相仿,又是能征惯战。

李世民凭借父辈之力,统帅大军屡战屡胜,而李重九则是布衣出身,白手起家,至今打下幽州之地,二人皆是天下年轻一辈的翘楚。

况且李唐与幽州敌对,数个月前,李重九率六万番汉大军,翻越太行山,攻打并州,连下李唐数州,兵锋甚锐,河东震动,听闻李渊甚至有将河东弃之,退保关中的打算。

但李世民一力阻之,率三万大军收服了并州之地,二人本该有一场决战,但薛举父子在陇西作乱,使得李世民不得不回师长安。

作为彼此的劲敌,众人不免揣测二人,该如何针尖对麦芒,会有一场怎么样的恶斗。

不少人皆认为,恐怕当堂会有一场好戏看。

但出乎意料时,堂上李重九抱拳言道:“李二郎君,别来无恙。”

李世民亦是笑道:“当年匆匆一别,重九兄风采依旧。”

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皆是叙旧之语,当堂众人听了不由是大生意外,原来二人乃是早就相熟的。(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开堪折直须折

李重九看着面貌有些相似的李芷婉有几分相似李世民,不由想起在记忆里后世电视,史书里的李世民。

电视,史书里的李世民,光芒耀眼得令人无法直视,史书上说晋阳起兵乃是他之意,败薛举李轨,破刘武周,灭王世充,窦建德,战必胜攻必取,气吞万里如虎,几乎李唐的天下乃是他一个人之功般。

最后道德上也是无可挑剔,连玄武门之变,杀兄杀弟逼李渊退位,也令人觉得是不得已而为之。

不过李重九来至隋末,所知的李世民,却是一个另一个李世民。

在这时代,李重九所知的,李渊起兵乃是自己主意。在晋阳起兵前,马邑郡丞李靖即察觉到李渊的意图,自锁上变前往东都,告太原留守李渊谋反,说明李渊早有预谋。

而在入关中攻打长安时,李渊先以谦卑之词,唆李密率瓦岗大军攻打东都,使得关中之兵东调,自己再乘虚而入,这一切都是精心布置的,而并非史书上说,李渊嫖宿晋阳宫,为李世民,裴寂所谋,不得不起兵的。

后世史官更无脑杜撰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谋略,李渊答应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事后反悔入长安后立李建成为太子。

而在真正的晋阳起兵之中,李渊率三万大军起兵,其中李渊部将西河公张纶攻下离石、龙泉、文城三郡,柴绍,刘弘基入关中,各拉扯起一支万余兵马皆乃是功勋之臣。李建成刘文静,亦在潼关阻击隋朝援军。

特别是李芷婉在关中聚众七万。如此李渊才敢在,河东尚有屈突通。尧君素数万朝廷精锐大军情况下,率万余人马渡过黄河,入关中与李芷婉会师。

而李世民虽从破宋老生,但是不足以功居首位。

李渊破长安后,封李芷婉为平阳公主。

但大隋一百五十多郡中,哪有平阳郡,只有临汾郡故名平阳郡,因朝廷恶,阳与杨同音才改名为临汾郡。而李渊封李芷婉为平阳郡公主,取临汾郡旧名,正意属李唐能攻入关中,李芷婉才是平杨首功。

至于平薛举之战,李世民先败后胜,并非是史书上所言,战败时,李世民刚好不在营内,所以李世民并非是百战百胜之将。

不过即便褪去了眼前这光环。李世民依旧是李世民,刘文静曾与李渊言,世民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当立为世子。

在如此多人在场之下,李重九与李世民只是相对作揖,并各自坐下。令本以为有一番激烈唇枪舌战好戏看的众人大为失望。

李密见众人表情,不由冷笑。唇枪舌战不过是妇人之举,似李重九。李世民这等人,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