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部分 (第1/4页)

平心而论大赵的情况有点特殊,李重九起家于幽燕,那里的赵国战略要地,每年怀荒,御夷二镇的收入,几乎占据了大赵国库的三分之一,而且自己的府兵多是幽燕赵地的子弟兵,家眷等都在幽京。

虽说迁都如北魏孝文帝那么彻底。直接将朝臣,士卒。以及他们的家眷都迁至洛阳来,但这其中是一个多么浩大工程。需要消耗多少人力物力。

而且最重要是草原番骑也在塞上,李重九的十万草原大军,不可能跟李重九一并迁至洛阳附近。不说室得奚部是否愿意随李重九入洛阳附近生活,就是肯,洛阳附近也没有那么大的牧场,给室得奚骑兵吃草的。所以室得奚骑兵随李重九入关唯一的后果,就如历史上入关的蒙元,满清骑兵一样,逐渐退化。到了后面完全就废了。

但是若不随李重九入京,那么这么强大骑兵力量,放在草原上可以吗?李重九一旦迁都洛阳,距离塞外最少几千里开外,消息往返都要两个月,这样要控制草原番骑就鞭长莫及了。

就如同方才李重九与薛万述说的例子,大隋起家靠得就是关陇集团的精英阶层,杨广为了推行自己的运河战略,将京都迁至水运便利的洛阳。导致对西京的控制力大大下降。最后给同样出身于关陇集团的李渊,抓到了机会,一举攻下西京。后世李唐皇帝,各个都知道洛阳比关中生活更加便利。但是除了武则天外,却没有一人有迁都的打算,原因也正在于吸取的隋朝的教训。

说实话李重九目前处境。有点像是几百年后的倭国战国。倭国是分为关东和关西的,关东方面是战斗力最强大的武士集团。而关西呢,则是天皇公卿所在。一般倭国的内乱更替。是起于关东,只要掌握了关东武士集团,就可以向关西前进,这在倭国称为上洛。

关东武士集团首领上洛成功了,可以要求朝廷封他为幕府将军,幕府将军也就相当于武家领袖,成为天下人,这就相当于在关东起兵,而在关西的京都采果子。

说起来,中原情况也是差不多。一般天下崩离时,各地四方五裂,如河北,关中,川蜀,江淮等诸侯统一地区后,即争夺洛阳,再在洛阳称帝,向四方诸侯发号施令的。就如现在李重九,攻陷洛阳后,在洛阳登基,追尊岳父隋炀帝,并宣布杨娥皇为皇后,也是告诉四方诸侯,自己是继承了隋帝国的,是有名分大义在手的。在洛阳登基,一是洛阳是大隋京都,二是洛阳位于天下之中。

但是在洛阳登基,不等于就要迁都洛阳。就如同倭国战国般,武家政权一直是与京都的势力冲突的。

如日本历史上的室町幕府,首任幕府大将军足利尊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四子这一支,关东担任镰仓公方,来统帅关东武士集团。而自己与儿子在京都,作他的幕府将军。

足利尊氏本以为,用兄弟之情可以将京都和镰仓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大错特错,历代的镰仓公方,都想夺取京都兄长这一支的权力,两边冲突不断。

所以李重九引以为鉴,他若是真要迁都洛阳,要想控制塞外的草原骑兵,就必须任命一人在幽京,替自己掌控草原骑兵。这点还不能幻想,用郡县制,或者现在都护府制度来执行。在这个封建时代,掌控几千里的庞大疆土,已经是帝国的极限了。

因此幽京要托付给谁掌控?倭国幕府历史证明了,连亲儿子都靠不住,那谁还能靠住。现在塞外边骑足足十万大军,还不算上松漠都护府的三万大军,这是一股庞大力量,不能放在眼皮子底下掌控,那么李重九以后将没有安枕之日啊。

李重九细细想着,但薛万述却不放弃,继续道:“陛下,去年洛阳残破,不堪为都,但眼下洛阳已有近三万户,而且百姓对陛下都是十分拥护,这时候陛下在洛阳建都,河南百姓都会十分拥护的。”

李重九道:“此事多位臣工也有向朕建言过,或者你认为,将洛阳作为陪都如何?”

“陪都?”薛万述顿时讶然。

李重九点点头道:“不错,朕有这个考虑。”

薛万述当下道:“陛下,莫非是觉得高句丽有五京之制,我们也要效仿这东夷小国吗?”

李重九摆了摆手道:“这是哪里话,不过是两京制罢了,当年武王灭商,为了控制东方而设立了雒邑。而前朝,不是也是实行东都西京二都制,所以朕准备在洛阳设陪都。”

李重九要建立中央集权帝国,必须要强干弱枝,选择有草原骑兵,以及幽燕精锐的幽京作为都城,虽说地利上不如洛阳,但却是将这股最强大的力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未完待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