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页)
只听轰地一声闷响,坛子里冒出了一团火球,紧跟着一丛丛绿色火花喷涌而出宛若火树银花煞是有趣。
而身为制作者的段芝更是得意地扬起了脑袋向蔡吉问道:“蔡贤弟,这含雷吐火厉害吧?”
对于上一世看过诸多烟花表演的蔡吉来说所谓的‘含雷吐火’算不了什么。但在连烟花都极其稀有的东汉末年,如此简易的烟花却可以算得上是巧夺天工。甚至只要稍加修饰,在大多数未开化的东汉百姓,不,应该说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类的眼里这样的奇景堪称神迹。因此这会儿的蔡吉望着面前已然逐渐熄灭的绿色烟火,脑中突然就萌生出了一个新的念头。却见她指着地上的坛子问道:“段兄,这含雷吐火做起来难吗?一天能做几个?”
“不难。让下人照着方子做,像这样的一坛,一天能做个四、五坛吧。”段芝直爽地答道。
“那若是将器皿由坛子该为竹筒,并将引线穿过油布封住筒口,会否影响效果?”蔡吉故意引导着问道。
“用竹筒装药,用油布封口?这法子有意思。吾得回头试试。”段芝回头冲着蔡吉笑道:“原来蔡贤弟喜好的是机关术。日后吾俩可要好好切磋切磋。”
“吉只是略通皮毛而已。”蔡吉说着又话锋一转道:“不瞒段兄,吉今日来访原本是想请汝照着之前那张方子做出火药并将其用于战场。不过今日见了段兄的含雷吐火,吉亦觉得此物稍加修改也能成一利器。段兄或许会笑吉暴殄天物。只是眼下的东莱实在孱弱,吉身为太守为保一方平安,不得不求助于机关术。”
段芝虽醉心炼丹却并不代表他真是一个不食烟火之人。因此在听完蔡吉一番肺腑之言后,他当即肃然起敬地冲着蔡吉俯身施礼道:“小府君时刻心系百姓,请受芝一拜。汝放心,芝会尽快制出火药与含雷吐火。”
蔡吉见段芝认真了起来,不由心中大喜。连忙躬身还礼道:“有段兄相助,吉便可放心了。不过,火药一事事关军机,还请段兄代为保密。”
“喏,芝定守口如瓶,绝不外传此事。”段芝抱拳应道。
第一卷 风起蓬莱 第三十七节 以和为贵
诚然段芝陡然认真的样子让蔡吉多少有些不习惯。但她相信像段芝这样的人一旦许下诺言就不会轻易违背。毕竟现下蔡吉手头上要处理的事实在是多,能分包出一件算一件。既然火药的研制有段芝全权负责,蔡吉便乐得坐收其研究成果。更何况就算段芝不慎将火药的方子泄露出去,蔡吉亦不觉得会造成啥大麻烦。须知就算蔡吉此刻不引入用火药打仗的理念。历史上到了公元228年,即魏明帝太和二年,魏军照样会在陈仓用火药武器“火射连石”击退诸葛亮统帅的蜀军。故而火器的出现对东汉末年来说只是早晚的事。
事实上,蔡吉在火器研制上真正握有的优势,并非黑火药的配方,而是来自后世积累数百年的热兵器知识。正如自两汉出现火药雏形,唐宋火药完善,直至明清火药成熟,中国的火药文化虽源远流长,但在军事应用上却远不及欧洲人。以至于千年之后作为火药发明人的中国竟被欧洲来的后起之秀用长枪大炮撬开了国门。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人对火药火器的应用一直停留在经验学层面,而不是像欧洲人那样形成一套系统的科学。
以火炮为例。早在公元12世纪,宋代就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到了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而在明朝时中国不仅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达数十种。什么“虎蹲炮”、“攻戎炮”、“无敌大将军炮”、“毒火飞炮”、“飞摧炸炮”,听着琳琅满目怪唬人的。可具体一研究却发现这些所谓的火炮大多是用来发射铁弹子或是用来纵火的,不仅杀伤力有待商榷并且造价还很高。且从明清两朝引进推崇欧洲火炮,就可以看出本土研制的这些名字花俏的火器在实战中的效果确实不怎么样。
反观欧洲在14世纪上半叶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16世纪前期,意大利数学家N。F。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