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的能力,解题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应该是他们更为关注的素质。这对我以后在面试其他应聘者的时候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面试中,其实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插曲。当时,微软公司内部提倡一种文化,就是以员工自愿报名的形式,陪同来微软参加面试的应聘者共进晚餐。我还记得当时一位来自其他部门的员工Amit带我去吃了一顿非常丰盛的海鲜大餐,而且聊得也相当开心。过了若干年之后,Amit后来竟然到我所在的组SharePoint来面试,当遇到似曾相识的他的时候,寥寥几句便回想起来了当年的酒肉之交,后来他也顺利成为了我同组的同事,真的是无巧不成书。。 最好的txt下载网

迟早要回来一趟 谢育涛(2)

拿到了微软Offer的同时,我也收到了离我学校非常之近的Cisco公司的拒信,心里虽然遗憾不能就近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能够去微软公司毕竟也是心之向往的。于是,在多方面的变故综合作用下,我毅然放弃了博士学业,举家迁往西雅图开始了在微软的生活。

现在回想起自己的这一段人生经历真的是挺有意思的。考大学的时候,只填报了一个学校;申请出国留学的时候,只有一个学校录取了我;找工作的时候,也只有微软公司给了我offer。一路走下来,我生命中很多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华山单道”的,这些唯一的选择串连起了我人生的轨迹,也构成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巧合。

迟早都要回来一趟

从1999年加入微软,我做了五年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打下了坚实的软件工程基础,参与了同一个产品的两个比较大版本的发布,也从事了前端和后端的项目开发,对微软的开发流程和产品周期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后面的两年中,我调任到了SharePoint组做了两年的与搜索技术相关的软件开发,我记得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李航研究员经常去我们组谈技术转化方面的项目合作。五年的软件工程师生涯结束之后,我后来到了BIA(Business Intelligence Application; 后来更名为Performance Point Server)组做了两年的开发主管,带了一支十来人的工程师团队做数据分析类的开发项目。

在美国生活了五年之后,也就是2001年底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半年后,我们全家在圣诞假期回国探亲了一次,当时觉得中国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啊,北京的每一个角落都在发展,全然辨不出它的旧貌,遥想1996年出国那会儿三环才刚刚通车,知春路附近还都是良田顷顷,绿草萋萋,到如今真是快找不到北了。于是,从那次回来之后,我也一直比较关注微软在中国的一些消息,比如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最新动向,微软亚洲工程院的成立等等。

2005年10月份左右,微软亚洲研究院宣布成立搜索技术中心,时任该中心负责人的刘激扬总监当时把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第一时间通报给了微软华人联合会,鼓励在总部工作的华人能够回来共同为微软在中国的事业一起奋斗。虽然我在总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了刘激扬,但是看他发出此信,也顿时没有把曾经在总部工作过的他联系起来,于是我就写信表示问候并进一步咨询他正在筹建的搜索技术中心的事宜,他也随即关切地问我有没有回国工作的意愿。

其实,在美国生活了将近十年之后,作为中国人,我和妻子都想回去一趟,不管能呆上多久,因为中国是我们出生成长的真正的家。而对我们三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来说,去中国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值得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决定,我和家人花了三个月来慎重考虑,因为回到中国后,环境、医疗、交通、教育、气候等等因素都是现实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而面对着中国有目共睹的良好机遇,从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来看,回到中国无疑是一个突破职业天花板的绝佳机会。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原则,就是一家人不要分开。于是,2006年的春节,我的夫人单枪匹马地回到北京做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回国体察,她亲身感受之后的决定也直接影响了我们下一步的决策。“回国也是蛮好的!”,当她说出这么一句评价之后,回国就成了我们全家的一个既定目标。

决定一旦做了,这之后种种繁复的举家迁移之类的事就都是程序上一件件可以克服的事情了。2006年4月11日,就在我女儿八岁生日那天,我正式加入了搜索技术中心,开始了我在中国的第一份正式工作。

在搜索技术中心工作的这两年来,对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