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页)

关于自由的迷思(1)

卢梭说:〃人人生而自由,却永在枷锁之中。〃这句话实际上否定了人的自由。尼采说:〃如果真有上帝,为什么我不是上帝?〃其言下之意,人们只有信奉上帝的自由,而没有充当上帝的自由。中国有守丧3年的习俗,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就守了3年。为了道义,中国人愿意放弃自由。

*与自由总是被〃普世价值〃的传教士们紧紧捆绑在一起,成为〃普世价值〃的双翼。因此,有必要对于〃自由〃的错误迷思做一番辨析。

先从一个美国广告说起。这是一个推销〃可乐〃饮料的广告。爷爷带着小孙女来到酒吧。酒吧里的熟人都称呼他〃军士〃。小孙女应该不满10岁。酒吧老板问爷爷喝什么,爷爷要啤酒。酒吧老板又亲切地问小女孩要喝什么;小女孩说要百事可乐。酒吧老板说这里不卖百事可乐。小女孩很伤心,说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话:我一直相信人是自由的,每一个人,不论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有选择的自由,我要百事可乐就是我的自由,为什么在这里我没有自由?这番话催人泪下,酒吧里壮硕的蓝领工人感动得流下眼泪。爷爷放下啤酒,带着小女孩离开了这个〃没有自由〃的酒吧,原先在酒吧里喝酒的男人们也跟着离开了,仿佛是跟着小女孩对这个〃没有自由〃的酒吧进行抵制。走出门的爷爷回过头来对酒吧老板说:真没有羞耻!广告最后字幕出现:选择百事可乐就是自由。

小女孩的话听起来非常激动人心,但是,人们有没有注意到,在任何国家,不到18岁的人,是没有很多所谓自由的权利的。这则广告首先模糊了这一点:任何自由都是有条件的。广告给人的结论似乎是:自由是无条件的。这则站在道德高地的广告,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购买百事可乐,因此,自由就是让可乐行销全世界,就是让可乐制造商赚钱,除此之外,广告没有给我们关于自由的任何内涵。站在可乐制造商的立场:让我赚钱就是自由,不让我赚钱就是不自由。

酒吧老板在〃自由〃的道德攻势下彻底败退。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酒吧老板有没有拒绝可乐的自由?可乐制造商等于把自己的自由标准强加给酒吧老板,任何与他不同的自由标准,都遭到可乐道德的谴责,同时遭到经济制裁和抵制。言下之意,要发财,就必须接受可乐的自由标准,只有让可乐赚钱,你才能有自由。

还有,宣称可乐就是自由的小女孩,尚未懂事,爷爷估计也很少关心现实,蓝领工人们属于容易被漂亮语言煽动的人群,在酒吧中,没有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的人。这使得酒吧里的所有人都很容易地接受可乐有益无害的概念。但科学分析指出,多喝可乐是有害的,孩子多喝可乐会伤害牙齿。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有不给孩子喝可乐的自由。

扩大来看,可乐的潜在危害可以理解为,美国方式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值得无条件推广。然而,在金钱力量下的广告掩盖了这个事实。为了赚钱,有意模糊概念,故意制造人们的简单思维。

站在酒吧老板的立场,他有没有只要啤酒的自由?进一步说,他有没有只要喝茶的自由,或者只要白开水的自由?从理性的角度说,酒吧老板完全有拒绝可乐的自由,这难道不是他个人的权利?但是,酒吧老板毕竟资金有限,他不可能像可乐制造商一样,用大量的金钱制作广告,推广宣传自己对自由的理解,酒吧老板也不可能在金钱实力上,对抗可乐制造商的自由攻势。金钱力量让道德裁决的天平从一开始就朝向大众那里。事实上,某些人对于自由肤浅的误解,也是可乐制造商与广告商故意制造的,因为,这种肤浅的误解对他们赚钱有好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关于自由的迷思(2)

对于我们来说,拒绝可乐不应有任何道德负担,有人愿意喝可乐,我们不会妨碍他们的自由,但是,我们同样希望保留我们拒绝可乐的自由,维护我们喝啤酒以及喝茶的自由。我们只想说,自由不等于可乐。

人们也许只把广告看做营销手段,它并没有强迫人们购买可乐,没有强迫人们从口袋里掏钱。但是,在金钱的巨大作用下,这种广告已经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将自由绝对化的观念误导,会让人们对很多事务失去合理的判断。将〃普世价值〃绝对化,就包含了将自由绝对化,如同将*绝对化一样,这种观念变换着不同的面目,出现在各种场合。因此,我们有必要说说这一观念的源头。

西方历史上,关于自由的探讨和观点汗牛充栋,无数哲学家、思想家、神学家都严肃认真阐述过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