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五节 谜b (第2/4页)

“其实,那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你们不肯相信……”

“我愿意倾听。”

“故事源头,还得回到我此前说过的诺亚方舟。其实,早在斯大林时代,苏联人就已经开始对高加索山进行搜索。这听起来颇为荒谬,但的确是真的。在苏联时代初期,斯大林下令对东正教进行严厉打击。苏联境内几乎所有教堂都被关闭,甚至炸毁,神职人员被勒令还俗或关进改造营,流放西伯利亚。在欧洲历史上,有很多典籍和资料都由教会负责保管。在1932年查抄乌克兰一座教堂财产的时候,当时的苏联内务部发现了一份手稿。上面记录着亚拉腊山峰的坐标,以及诺亚方舟和亚特兰蒂斯等一系列词语。由于年代久远,手稿上很多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然而,就在手稿末页,查抄者看到了几百年前教廷留下的特殊印记。”

“对高加索山脉的搜索,最初是按照历史考察方面进行。根据冷战结束后解密的部分资料表明,苏联人当时的确在亚拉腊峰上找到了某些神秘物件。由于斯大林时代的严苛保密制度,再加上东、西方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很多相关资料在苏联解体的时候,已经被克格勃最高领导人下令销毁。不过,那个时候苏联国家体制已经混乱,他们没能毁掉全部秘密。我们详细研究过遗留下来的部分,发现那是一些远远超出该时代的高科技。苏联人一直在努力解读,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就部分加以运用。t34和战争末期出现的js系列坦克,以及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方面的一系列成果,都是这些技术的逆向研究成果。正因为如此,希特勒最终没能打赢斯大林,苏联人的技术优势一直保持到战后。1961年,他们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宇宙飞船“东方号”赫鲁晓夫出尽了风头。”

“事实上,察觉到亚特兰蒂斯人存在的不仅仅是斯大林,希特勒对这种神秘的智慧生命同样有着联系。只不过,当时的纳粹德国没有发现类似亚拉腊峰之类的遗迹,而是为了得到朗基努斯之枪,在维也纳的霍夫堡博物馆里找到另外一份手稿。很遗憾,二次大战结束的时候,手稿原件被纳粹分子焚毁,盟军只得到部分残片,并根据保持固定形状的纸灰,复原了其中部分内容。”

苏浩凝视着王启年:“所以,美国人继承了那些科技?

老胖子回望了他一眼,以惯常的淡漠口气说:“不完全是那样。希特勒得到手稿后,把寻找亚特兰蒂斯人的任务交给希姆莱负责实施,对外则谎称是为了寻找圣杯。这份手稿,与苏联人得到那份有部分内容重叠。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希特勒疯了,在英国没有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居然会掉过头去进攻苏联。实际上,他真正的目的,是高加索山上的诺亚方舟遗迹。”

“德国人得到的手稿内容远远要比苏联人加详细。为此,希姆莱拨出巨额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分派考察队。其中,以海因里希。哈勒的进展最为顺利。他们按照手稿指引,在西藏找到了沙拉巴姆洞穴,得到了另外一些科技存储器。也正是根据这些,才有了后来希特勒下令研发的“e”系列战车、me609重型轰炸机、mel63喷气机等等……由于时间、资源,以及当时的思维理解方式等条件所限,这些兵器大多停留在纸面设计阶段,只有很少一部分制造出实物。但谁也法否认,这些超时代兵器的确威力巨大,先进程度足足超出盟军。如果不是数量太少,加上此前阶段消耗了几乎德国所有武装力量,战争恐怕是另外一种结局。”

“二战结束后,盟国接收了纳粹的全部科技。从不相信,难以置信,到最后确定,美国人对亚特兰蒂斯的浓厚兴趣丝毫不亚于希特勒。他们设立了5l区,以手稿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到处寻找亚特兰蒂斯的线索。1948年,由美国陆军组建的科考队在南极登陆,他们按照手稿指引,找到了位于南极大陆核心位置的巨大洞穴。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三十余名早在六年前就抵达的纳粹军人……”

“1948年?”

听到这里,苏浩打断了王启年的话,疑惑地问:“我从未看过这件事的相关记录。”

老胖子扬了扬眉毛,说:“很正常。因为这些事情从未解密,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绝密档案库里,这份档案的解密权限属于最高,也就是法认定解密时间。”

“这不合常理。”

苏浩面露思索,继而猛地抬起头:“等等!难道,他们在洞穴里发现了什么?”

“不是发现,而是遭遇。”

王启年神情淡然的回答:“整个科考队定员一百六十三人,半数以上都是身强力壮,经过特别挑选的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