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2/4页)

可以看到城北有一个湖,还有不少打鱼的人。一路上,他们向路人问路时这些人都很客气,甚至一些熟人主动向他太太打招呼。

看来,这里民风淳朴,一片祥和。

而且,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还可以。他们的衣服虽然朴素,但也没有补丁之类的,加上这里能打到鱼还可以种庄稼,他们吃的也能有所搭配。

这让李序然很欣慰,他从小在这里长大是很幸运的,同时他也可以为两位老人减少一些担心和内疚。毕竟,对于一个美满祥和生活的向往是每个老百姓所期望的,也是为官者所期望的。

于是,在太太和梦盈的带领下,他们慢慢的走在大街上。

现在是下午时分,街上有不少吆喝的商贩,还有不少卖吃的。有小笼包、煮鸡蛋、豆腐脑,还有宽宽的面条和绿绿的青菜。

李序然看的直咽口水,这让他想起自己上学时学校附近的那条小吃街。

那个时候,没课的时候他们就来这里吃饭,有很多种小吃,只要花上十几元钱,就能吃的饱饱的。

这时,太太的轿子在一个府门口停下了,李序然看到门上写着“李府”,门口站着几个人,为首的是两个老人。

这应该就是自己家了。

这时,两位老人早就叫人准备好了鞭炮,见他们来了,立刻就点燃了。

一阵爆竹声后,两位老人走下台阶,李序然急忙上前跪拜。

“孩儿拜见父亲大人,母亲大人”,李序然毕恭毕敬的说道。

“快起来,快起来,”,两位老人急忙扶起他,不由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他们的须发有些花白,但看样子,他们的身体都很好,走路很有劲头。

这时,李序然也别深深的感动了,自己从江都府到现在,有四年多了,一直没有回家看望他们,一方面因为路途比较遥远,而另一方面先是黑虎山又是王天远,自己的安危都是问题,实在无法顾及他们啊,就连一驰和尘远也几乎没有回过家,真是自古忠孝两难全啊。

行完大礼之后,其他的人也围了过来,李序然知道,这些人不是自己的亲戚就是街坊邻居,还有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他们怎么热情甚至放肆的开玩笑,都不为过。

因为,这些人,不管自己几年没有回来,他们都是能认出来的。

“序然变胖了,序然变黑了,你这次回来住多久?今年没见了?晚上到我家去?我来南江省见过你,记得不?序然,你的叫我叔,我比你大一辈……”。

不同辈分的和关系的人用不同的称呼和语气和自己打着招呼,李序然忙着一一回应,用心感谢着他们的真诚。

这时老人站在台阶上,对着围观的人大声的说道:“今天小儿那也不去,就在家里。但是,今天老朽高兴,这里所有的人晚上都在府上吃饭,酒肉管够,酒肉管够啊”。

“噢噢噢”,人群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呼声,看来这里人们的关系的确很和睦,而且,自己家的名声也不错。

就这样,李序然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院子里。

这些善良的人们只知道李序然科举考中后去了京城做官,但到底做什么官,他们就不知道了,后来听说到了江都府做知府,那可是个大官啊,再后来到了南江省做什么按察使,他们就更不知道了。

虽然也有一些读书人知道李序然的品阶,包括读过书当过先生的“父亲”。

但他们大都是通过打听才知道的,而且只能知道个大概,因为,那个年代通讯和信息传送落后的程度难以想象。

其实,这次他回家根本就不是什么衣锦还乡,分明就是降官被贬,只是,在他们老家人的眼里,只要是穿着朝廷的衣服就是官。

再说了,就是县令怎么了?他们小南县也就有一个县令,那也是知县大老爷呢?李序然现在才三十多岁,以后升官的日子还长着呢。

但是,李序然知道,自己的亲朋好友当然不会想到,就在前段时间,自己差点被皇上下旨赐死,而这个王天远又是个多么可怕的人物,自己这次能活着回来就已经不错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人非亲即故,在亲人亲戚和朋友故人面前,正好可以让自己放松放松,同时,再好好的休息休息。

这是什么?这就是家,这就是家乡,无论谁,都离不开、忘不了,同时也回避不了的一个地方。

于是,李序然就和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不过,他尽可能多说一些关于一驰和尘远的话题,反正都是街坊领居,有说不完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