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部分 (第2/4页)

有利地形哪一方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且这还关系到投入兵力的容量,队形的展开,以及安营扎寨的方式,进退的取舍的等”。

杨大将军认真的停着,李序然继续说道:“其次就是后方军需供给的问题,二十大军一天消耗的粮草是非常惊人的。而一旦供给不上就会军心大乱,所以,我们必须要速战速决,大军打一天的仗就要消耗成千上万的粮草,时间长了。朝廷拖不起,百姓拖不起,那样的话,即使最后打了胜仗,也会遭到非议,甚至成了历史的罪人”。

李序然紧接着说道:“第三个问题就是要快点找到小沙国的主力,这些人善于四处游荡作战,而只要主力不被消灭,那他们就会耗着,一直把我军给拖垮。同时,主力不被消灭,我们是根本控制不了他们的地盘,他们随时可能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总之,学生认为,我们要摸清他们的地形,快速的找到他们的主力,然后尽快的结束这场仗”。

最后,李序然还向杨峰介绍了小沙国的大王赫利,还有元帅乌金,以及格泰和格达等十大将,还有小沙国地方上的二十个府一文一武的府候和府将军的情况。

刚开始,杨大将军还听的很满意,但到后来就不太赞同李序然的说法了:“序然啊,为师知道这个小沙国不好对付,但也没你说的那么玄乎吧?要真是这样的话,这场仗就不敢打了。他们的地形,我们可以去了解和掌握规律嘛,至于后方的供需,这不有你嘛,大清这么大个国家,还养不起二十万大军?至于主力的话,我们慢慢找吧,为师相信,他们一定逃不出这二十大军的包围圈”。

看来,他们师生之间的这次谈话没有达成一致,杨尚书似乎没有理解到:这战时的二十大军所需的粮草和平时的二十万大军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是不停的在移动着,同时要不停的补充着,而这些粮草也是从全国各地运送过来到了,其中的消耗是相当惊人的,关于这一点,《孙子兵法》有详细的阐述,只是,现在的杨大将军似乎看不到这其中的奥秘,好像这一仗是势在必得似得。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李序然又向杨峰说了一些关于自己军队的一些问题,包括将士的部署,兵力的分配,兵力的组成和编制,还有不同兵士之间的协调和统一,还有统兵的要领等。

其中的一些杨尚书还是很赞同的,同时也是很了解的,因为,他毕竟本身就是兵部尚书,但另外一些,他似乎还是不赞同李序然的说法,他总感觉李序然想的太过复杂,还说他什么时候学的瞻前顾后优柔寡断了。

李序然见说不过这位恩师大将军,便不在说什么了,但他知道,杨大将军不管怎么说也是两部尚书出身,考虑问题自然有他的一套,或许确实是他自己多虑了。

但愿吧,但愿是自己多虑了,李序然心里默默的想到:这可是二十多万生命啊,主帅稍有不慎,就会有多少人丢了性命,多少家庭少了一个主梁骨啊。

这时,李序然建议杨尚书将外边的巡抚、布政使等官员和主要的将领叫进来,一起商量一下,大将军同意了。

这些人进来后。杨峰将自己的问题同样向他们说了一遍,接下来便叫他们出谋划策,由于是文官武官都在,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不是什么军事机密大会。只是随便说说,更多是一种传达或象征性的东西吧。

果然,这些人中,有同意杨大将军意见的,也有和李序然说的差不多的,也有什么也不表态的,李序然能感觉到,其中有一些人是在拍大将军的马屁,不管大将军说什么,他们都同意。这一点让李序然感到很害怕,这是一种本能的从人的潜意识里发出的一种害怕,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

最后,杨峰宣布今天的议事就到这里,当地的地方官和一些文官就负责军需的粮草。而其他的战将则留下来,继续布置作战计划。

回到家后,李序然吃了一点饭,他没心思睡觉,便找梦盈来说说话,他将自己今天和杨峰的谈话向梦盈说了一遍,问梦盈有什么看法。

结果。梦盈想了一会后,对李序然同样说了三点。

梦盈道:“首先,这次东征的最大问题除了地形复杂和敌军主力难以寻找外,还有一个就是战术的问题,包括排兵布阵,还有武器的配备和使用。都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主帅还以老一套的方法墨守成规,此战,我方必败。

接下来就是时间的问题,这场仗一定不会很快就结束。相反,会用很长的时间,到时会将双方都陷入两难的境地,到时情况会更复杂。不过,前期我方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