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1部分 (第2/4页)

他的眼中了。

世事变幻,莫过于此……

二十多间,大秦风云迭起,这些长安大族,其实正是见证了这二十多年间大秦的变迁……

想到此处,赵石不由觉得,国武监那边,可以写一部豪族野史嘛,说不定,便像不知会不会出现的红楼梦一样,能成就一部千载流芳的辉煌巨著呢。

他这点恶趣味,正像是成武皇帝陛下,在郑老爷子死后,又在赏赐中给长安郑氏发下了一大片在京兆的肥田一般,拿别人家的糟心事来给自己逗乐,都有些太不厚道了。

当然,赵石要比成武皇帝陛下好些,不管怎么说,都是为这些大秦豪族扬名不是,而成武皇帝陛下,在发下田地之后,便有点后悔了。

因为当日,一直安居在家的前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突然入宫觐见。

在乾元殿跟皇帝陛下说了一大堆的废话,等人走了,皇帝陛下琢磨了一下,才明白,人家来了其实就想说一句话。

等我死了,求您别再添恶心了行吗?

皇帝陛下大窘,这事儿不禁说,尤其是皇帝之尊,这么做确实有些过火儿。

但明眼人可不止一个,其实说起来,就算是郑氏那边,许多人也是心知肚明,只是此时郑氏能进宫跟皇帝陛下闲聊的人,都忙着处理丧事呢,顾不上这个而已。

于是,又一位老臣进了宫,皇帝陛下头大之余,终于在后续的旨意当中,给了郑氏一些补偿……

皇帝陛下一时戏谑,便吃了个闷亏。

这在成武皇帝身上,并不鲜见,这位皇帝陛下偶尔总有突发奇想之举,给臣下们造成许多苦恼。

事情都不大,却让人每每觉得,这位皇帝陛下实在有些不着调。

就像随着旨意到达风陵镇,还有皇帝陛下的口谕,只一句,晋国公,你的家产够了吗?

要是旁人,说不定就得吓的魂飞魄散,但赵石仔细琢磨了一圈,觉得自己最近没得罪这位陛下才对,那这话是什么意思?

打问一下传旨的太监,也不得要领。

直到他入了潼关,才差不多想明白,一时之间,赵石大恼。

李全寿那小子估摸是在说,他在长安呆了不长时日,这血脉一个接一个的出生,等他百年之后,他那点家业够分吗?

就像赏赐郑氏田产一样,同样是皇帝陛下的恶趣味作祟,不过这回被恶心到的是却是他赵石了……(未完待续……)

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章局面

成武七年七月初,晋国公赵石终于结束了这次河洛之行,从风陵镇西向潼关,踏上了归程……

在潼关停驻一日,便离开潼关踏上了秦川地界。

进入关内,赵石的事情突然就变得多了起来。

不是沿途官吏逢迎,而是朝廷动向,以文书的形式,纷纷来到他的手里。

这并不奇怪,如今朝堂上有点乱,中书那边刚经历了一番动荡,枢密院院这边枢密使的位置又有了空缺……

短短时日当中,大秦文武之首尽皆落马,想不乱都不成。

如今朝堂上大小事故更是层出不穷,落井下石的,隔岸观火的,趁火打劫的,纷纷扰扰,尽显官场百态。

赵石身在河洛,朝廷一些重要的事情,不会不知晓于他,但一些朝堂琐事,便不会传到他这里了。

但进入关内,就不同了,一些事情自动就找了上门。

这还是赵石轻装简从,许多人并不知道晋国公回京的消息的情况之下,不然的话,事情将铺天盖地而来。

离开潼关只一天,赵石便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坐骑,坐起了马车,不然的话,根本没办法观瞧陆续送达的朝廷文书。

开始,就是一连串的朝廷人员任免的名单。

有京里的,有京外的,都是四品以上的官员,足足二十多人。

数了数,连赵石都有点吃惊……

四品以上官员,在长安之内。都可以算是朝堂重臣。放于外间。各个都是封疆大吏。

这样的人,平日里一旦位置有了变动,一般都会引起一连串的动荡,而现在,却是在短短时间之内,就走马灯般完成了任免。

赵石想想都有些头疼,这样频繁而又紧急的人事变动,会造成怎样一个后果?

好在。这并不算是真正的党争造成的局面,也并没有大规模的罢黜朝廷大员,也不算是有那个群体,遭受了灭顶之灾。

其中一多半儿,都算是高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