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7部分 (第2/4页)
当晚,大将军种燧便登了晋国公府的门儿,两位大将军相谈多时,种燧这才告辞离去……
而这一晚,赵石也接到了明远司和天妖这边的密保,
其实,到了这个时节,长安府衙之事,已经只能算是一个插曲了。
密保之上说的再是触目惊心,相比于事关朝局的朝争而言,都只能说是无足轻重了,最重要的是,无论从哪些书生,还是其他人等的嘴里,都无法确切知道,主使之人到底是哪个……
当然,抽丝剥茧之下,藏在再是隐秘,也定能抓住些尾巴,但时间上,赶不及了。
而在赵石和他的一班幕僚想来,也不用再查下去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已,能够把脑筋动到晋国公府,又能在长安府安插人手,时机选择的如此恰当的人,也就那么几个。
无非就是长安郑氏中人,或者折氏这样既与赵石深有间隙,又相争日急的世家大族罢了,当然,也不排除有人眼红长安府府尊的高位,而行险一搏的根由。
这一晚,晋国公府书房重地,又是一晚灯火不灭,晋国公府主妇有孕的喜意,也早已消失殆尽,剩下的,都是风雨欲来的沉重和压抑。
待到天明,幕僚们纷纷疲惫的散去。
晋国公府长史陆敖在晋国公府府卫的簇拥之下,随即出府,在城西转一圈,后面便多了形形色色的一大队人。
之后,为长安百姓津津乐道多年的一幕便出现了。
这一队人招摇过市,径直来到长安府衙门之前,一纸诉状,直接将这些人送进了长安府衙门……
新建不久的长安府衙之前这下可热闹了,衙门之前,是一群横眉立目的晋国公府府卫,外面,则是越来越多的长安百姓围住瞧热闹。
而此时,晋国公府长史陆敖,已经带着人进入了长安府衙,一直等到执掌长安府事的参知政事周枋亲自升堂,才在长安府大堂之上,侃侃而谈,句句不离长安府判事鲁莽,要还晋国公府一个公道云云。
即便是那一晚跟同门下平章事李圃相谈,已经定下心意的周枋,这个时候也是头大无比,暗暗后悔,不该上下查探,又耽搁了一日,没亲自上门,跟晋国公谈上一谈。
事情的发展,急转直下,这是周枋最不希望看到的局面。
但既然已经发生,作为长安府尹,周枋抛去了别的心思,就事论事而已,虽然长安府衙经过此事后,必定威望受损,之后想要使治下清明,要付出的努力必将成倍的增加,但今日之局,也只能如此了。
而周枋也想了很多,他精于刑律,眼前的案子几乎是明摆着的,乃是朝争的延续,只要他办好了这件案子,不定峰回路转,又能见到另一番天地呢。
所以,这一日,其他几位长安府主官也都不情不愿的被周枋一齐召了过来,也不避讳旁人……
将一干人犯,包括几个被折腾的已经去了半条性命的文人士子,以及他们的一干随从,还有心怀叵测的草莽人等,不多时,又拘拿来了引诱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参加文会的几位同窗。
这般一来,不但长安府衙这里可算是热闹了,连朝堂之上,也引起了震动。
到了这一日午后,已经有御史开始参劾长安府疏忽国事,有负圣恩云云,也有参劾晋国公府太过跋扈的,当然,这些只是凑热的,奏折来到中书,就被压了下来,重臣们稍稍议论了两句,便都不置一词了。
因为他们都明白,此事也才方兴未艾,等着吧,到时候长安府处置下来,也许才到图穷匕见之时。
实际上,此时除了那些藏在暗处的始作俑者,在其他中书重臣看来,此事多有蹊跷,但最终却是牵扯了晋国公赵柱国的精力,闹吧,闹的再大,也不过是出一口气罢了,还能靠着此事,保住枢密使这个位置不成?
而长安府初立,人心未定,不定闹到最后,还能趁机从周枋周定庵手里,把长安府接过来呢。
所以,在大秦成武七年,闹的京师长安沸沸扬扬的晋国公府长子赵君玉当街殴斗一案,开始时,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的波澜。
在朝臣不约而同的刻意压制之下,几乎没见多少争论,而事涉晋国公赵柱国,只要稍微有着谨慎之心的京官,也不会妄言什么。
而朝局还是那般,充满了紧张的气息,从中书,到六部,文臣们蓄势待发,群起参劾枢密使李承乾,逼其辞位就在眼前了。
逼着一位枢相辞官归老,这在大秦历代都从未发生过,许多已经被知会到了文臣,都兴奋了起来,并充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