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部分 (第2/4页)

躬身笑着回道:“不想大将军还记得下官,当时下官年少轻狂,若有何得罪之处,还请大将军不要见怪才好。”

赵石笑笑,又拍了一巴掌上去,转头向李吉道:“李家人才辈出,可喜可贺。”

若旁人说这话,李吉自然会当做真心赞许,但这话出自这位冠军大将军之口,却怎么也让他听不出任何赞美的味道。

只是淡淡道:“这些后生晚辈,略有才干不假,但却算不得什么人才,与将军比起来,他们差的不可以道里计,将来若有何不当之处,还要将军多多教诲才是。”

赵石瞅了他一眼,与他的堂兄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比起来,这位户部尚书大人少了几分沉稳老道,却多了几分锋锐之气。

当然,这也只是臆测而已,他同李圃也只是交谈过几次,和此人更是只是见了几面,连话都未曾多说,这样的评断,却是靠不住的。

有了这个插曲,李吉也不愿再多耽搁了,匆匆将剩下两个介绍一番,便束手相邀道:“这里不是说话所在,还请将军入府,家兄已然设宴于府中,只待将军光临,只是未能亲迎于将军,让老夫代为告罪则个。”

赵石笑道:“无妨,请。”

“将军先请。”

赵石再不客气,迈步先行,一行人簇拥着他,走上台阶,进入府门。

李吉扭头吩咐,“李浑,你引其他人妥当安置,不要让客人觉得怠慢。”

略略吩咐一句,扭头随着赵石入府而去,李浑在其他人古怪的目光中,留了下来,心里有些郁闷,但他也知道,这位四伯父对待晚辈向来严厉,却也非常护短。

自己方才没做错什么,但被那位大将军指名道姓的数落,却让四伯父有些不快,所以略略顶了一句,之后却又罚了自己,到也不算奇怪,自己也正不愿跟那位大将军多照面呢。

不过他这里确实有些冤枉,当年的那些事情,都是因年轻气盛做下来的,谁又没年轻过了?

现如今却是被那位大将军惦记上了,要不……还是借着年关将近,百官回京述职的机会,谋一任外放?

借着心里已是有些惭愧,当年还要和人家别别风头,心里更是不服气的厉害,如今人家一句话,却就让自己生出了出京避风头的心思,自己他娘的骨头也太软了些。

不过……注定是要外放一任,熬一下资历,顺便长一些见识,还能熟悉一下地方政务,这样才能在宦途上更进一步,大伯父,四伯父以及家中许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那才是仕途正道。

总是呆在京里,也不是办法不是。

一边想着,一边招呼定军侯府的侍卫家将们,将人让进府门,自去招待不提。

赵石这里可想不到,自己几句话下来,就改变了一个李家子弟的命运,只是跟李吉说着话,一路来到府中正厅……

(求月票,求赞。)(未完待续……)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交锋

李府会客正厅灯火摇摇,看上去就像草原上的篝火,显眼无比。

同门下平章事李圃已经等在正厅之外,这位老人只是随意的站在那里,估摸着就算旁边有再多的人,头一眼看到的也会是他。

这就是气度,两朝首辅当下来,已经完全取代了当年杨感在朝中的地位,但因为种种原因,他的权力,却远不如杨感在时,为什么会如此,其中涉及的东西太多,也就不在这里一一细表了。

即便如此,也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跺一跺脚,京师长安也要颤上三颤,这样的人物,自然非同小可。

隔着还有老远,其他人已经闪在了一旁,赵石停下脚步,微微躬身,抱拳施礼道:“劳李相相迎,赵石怎么敢当?”

灯火之下,李圃摇摇回礼,声音清朗,“今日仓促相邀,若有招待不周之处,还请将军见谅。”

赵石直起身子,继续前行,来到近前,与李圃对视了一眼,他与这位李相并不算陌生,尤其是长安之乱后,不论是李圃,还是汪道存,都曾相谈过几次。

当然,那个时候是很有些剑拔弩张的意思的,几乎将他等同于逆臣贼子,但正所谓成王败寇,身在长安,陪于帝侧的他们,之前根本无法真正了解到,大将军赵石南征北战这些年,已经具有了怎样惊人的实力。

赵石回京,之后入狱,其实都少不了他们这些朝堂重臣的参赞。若是有那么一个两个为赵石说话。事情也不会闹到那般地步。说到底,大家伙儿还是瞧着大将军赵石兵权过盛了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