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部分 (第2/4页)

葬在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不去扰你们二人清净。”

若非恨入骨髓,也不会连这个都想到了,太子李全寿说完,也是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怨毒在今夜也释放的差不多了,之后头也不转,径自出了勤政殿,回东宫去了。

勤政殿中,景帝有些木然的目光落在曲氏的脸上,身上,他的身子也越抖越是厉害,太子李全寿的那些话,彻底的将他所有的东西都击了个粉碎,但他还是保存着身为帝王最后一点尊严。

慢慢转身,佝偻着腰,一路咳嗽的走回到龙椅边上,用手抚摸了一下龙椅的纹路,这才艰难的坐了下去。

韩文魁已经站了起来,这时再也不会掩饰自己满心的恨意,目光死死落在景帝身上,一把抽出自己的腰刀,走到边上,刀起头落,将勤政殿总管李奴儿的人头砍了下来,杀气随之浓烈了几分。

回头狰狞的道:“还不送陛下上路?”

两个亲兵掏出一把短剑,有些踌躇,毕竟眼前这位是大秦帝王,九五之尊,虽已抱了必死之心,但还是摄于威势,有了犹豫之意。

这个时候,景帝轻笑了一声,韩文魁望过去,景帝身子依旧在抖个不停,但目光却已平静的可怕。

两个亲兵在笑声中,立即退后了两步。

韩文魁大怒,上去抢过短剑,来到龙案前面,毫不畏惧的盯着景帝有些吓人的目光,将短剑往前一送,道:“是陛下自己上路,还是让微臣送陛下一程?”

景帝死死盯着他,怒火好像能将他整个点着,“韩文魁,朕待你不薄……”

这时远远的,宫门方向已经可以听闻杂乱的声音,并迅速向宫内蔓延,韩文魁不耐,冷笑了一声道:“陛下待韩家如何,到地下去问我那苦命的兄弟吧。”

说罢,再不犹豫,抽出短剑,一剑刺入景帝胸口,接着手中一搅,将短剑抽了出来,景帝眼睛睁的老大,嘴唇蠕动着,想要说什么出来,却有血丝从口中渐渐蔓延而出,最终,头一歪,身子软了下去,眸中神采渐渐淡去……

大秦咸宁七年五月十二,大秦景兴皇帝崩于勤政殿上,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景兴皇帝,在位十三年,励精图治,征伐四方,令诸国皆惧,乃大秦立国以来,不多见的英明君主,不过最终,这位大秦皇帝陛下却没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夙愿,而是殁于内乱之中,死时,还在壮年。

一腔雄心壮志,尽付流水,可怜亦复可叹,又或可恨,只有等后世之人来评说了。

一剑刺死景帝,韩文魁回身紧紧盯着两个亲兵,两个亲兵明白,跪倒在地,给他磕了三个响头,起来之后,两人同时抽出腰间兵刃,横刀自刎,勤政殿上的血腥味,渐渐的浓郁了起来。

韩文魁头也不回,将短剑扔在曲氏身上,大步走出勤政殿,呼喝着,将赶的老远,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卫士们叫到身前,对几个心腹道:“曲氏刺驾,阴谋败露,封了勤政殿,速去东宫,寻太子殿下来,就说韩文魁无能,不能护卫陛下安全,无颜再活于世上……”

说罢,在一众军士面前,抽刀自刎于勤政殿前……

一时间,宫内大乱。

更乱的,则是整个长安……

深夜,中书所在依旧灯火通明,同门下平章事李圃,枢密使汪道存,六部尚书,参知政事,一种三品,四品的朝堂大员济济一堂,不时窃窃私语两声,都在等着消息或是宫内的旨意。

像大将军赵石这样的国朝大将,一旦受戮身死,不但朝野震动,需要大臣们来梳理,而且军前那些骄兵悍将们也要安抚,所以消息不能很快传出去,但也不会太慢。

所以这还要朝堂大臣们来措置商量,之后的事情一定会很多,在这样一个时候,什么后周使节,什么金国使臣,都已经被人抛之于脑后了,因为一个不慎,就可能演变成大乱之局。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像赵石这样的大将军,这样的一个位置,这样的一个经历,牵扯的人和事绝对不会少了,大将军赵石去后,风波所及,朝野内外,肯定要有一番大大的震动。

所以最紧张不会是当今陛下,而是下面的大臣们,这个时候这些位高权重的朝中重臣们,心里都绷着一根弦儿,就等着宫里传来的消息了。

一旦陛下下定了决心,便会有很多事扑面而来,不下于一场政变。

当中书所在被马蹄声惊醒,众臣环顾左右,面面相觑,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的时候,中书已经被黑压压的军士所团团围住。

对于这些养尊处优的朝中重臣来说,在刀枪面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