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不读书,那末便不发生阅读基线之须否提出的问题。同样,如果地球上有而且只有一个文化,那末根本就不发生文化接触的问题。

如果不发生文化接触的问题,那末也就无所谓文化基线的问题。然而,可巧得很,这个地球上不只有一个文化而是有许多文化。这个地球上不只是有许多文化而且在这些文化之间常有接触。既然在这些文化之间常有接触,于是就发生文化基线的问题。任何一个文化与另外任何一个文化接触时,它不可能站在文化基线的零点上。无论怎样,它不可能不站在它与该另一文化接触以前自己既有的文化累积上。这一既有的文化累积,也就是它与该另一文化接触时的文化基线。这一文化基线,基本地决定着它对该另一文化和它接触时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自中英战争一百二十多年以来,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重大冲击,中国文化也不断作着反应。我们现在要观察,中国文化所做的这些反应,是从什么基础上出发的。我们在从事这件工作时,也就是在寻求近代中国文化的基线。

一 家

“家”的雏形之出现可能跟旧石器时期同样早。家是文化的一个常数。但是,不同的文化里家的建构规律和展示的伦范各不相同。在中国文化里家的形成也早。唐朝末年巨室式微。宋代儒家再度发现家庭之社会的和道德的功用。他们重新建立家庭,藉以安人心,正风俗,而维持社会稳定。北宋时张载认为要定人心必须聚集族人,并且振起善俗,同时使民不忘本。要达到这些目的,必须立家谱,确定家庭组织,和恢复古代宗子制度。如果家族而无家谱,民不知身由何来,而且不能长保聚居,如果血亲间的伦序不确立,那末亲子的情分也就难以保持。到了南宋,朱熹藉引程颐的话来阐明家的“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家(2)

伊川曰: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古今莫难于齐家。而家之所以齐者,分与情耳。分之不严,则尊卑长幼,不能各安其所,而家道紊矣。情之不亲,则爱敬绸缪,不能相通无间,而家道乖矣。故必正伦理,使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有秩然不敢干之名分,然后大小相畏,上下相维,而家道以正,家运以兴。又必笃恩义,使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有肫然不可解之至情,然后天合者不拂,人合者无违,而家道以和,家声亦振。家人之道,孰有逾于此乎? '1'

这是订立“家人之道”的恒常伦序。又说:

伊川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谱者,氏族之册籍也。系者,宗派之联属也。宗子之法,有大有小。古者诸侯之嫡子嫡生,继世为君。其余庶子,不得祢其先君。因各自立为本派之始祖,其子孙百世皆宗之,所谓大宗也。族人虽五世外,皆为之齐衰三月。大宗之庶子,又别为小宗,而小宗有四。其继高祖之嫡长子,则与三从兄弟为宗。继曾祖之嫡长子,则与再从兄弟为宗。继祖之嫡长子,则与同堂兄弟为宗。继祢之嫡长子,则与亲兄弟为宗。盖一身凡事四宗,与大宗为五也。言在上者欲统摄天下人心,收拾宗族亲爱之情,以厚风俗之化,使人不遗忘根本所由来,须是修明谱牒,以辨其支派之系属,收世代族氏之人,而立宗子之法。庶几人人知尊祖敬宗,各有所统,而情意不至于涣散已。

又进一步阐明“宗子之法”的重要性:

伊川曰:宗子法坏,则人不自知来处,以至流转四方。往往亲未绝,不相识。今且试以一二巨公之家行之。其术要得拘守得,须是且如唐时立庙院,仍不得分割了祖业,使一人主之。○宗子之法,所以使人知木本水源之思者也。此法既坏,则人心离散,不自知其宗派所由来之处。以至轻去其乡,流转四方而不惜。往往有亲爱之谊未绝,遂尔不相识若路人者,深可慨也。今欲使天下尽行其法,亦难卒行。且试以一二公卿士夫家行之,亦谓以风示天下。但其术要得拘谨坚守得定方可,须是且如唐时故事,世族立宗庙院宇,以为栖神承祭之所,子孙仍不得分割祖宗所遗之业,于族中择一能干之人主管其事。夫有庙院,则人心有归属而不散。不分祖业,则众志知所保守而不迁。宗法之善,凡以此也。

又认为族人须常相亲会:

伊川曰:凡人家法,须月为一会以合族。古人有花树韦家宗会法,可取也。每有族人远来,亦一为之。吉凶嫁娶之类,或须相与为礼,使骨肉之意尝相通。骨肉日疏者,只为不相见,情不相接尔。○凡宗族之人,须时常相见,则志意亲熟。故人家之法,每月须立为一会之规。此乃所以合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