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2/4页)

道一声迟到的告慰。

铺展这一节文字时,我的重点已经不是叹息“尚武精神”的失落,因为惊异于抗日战争的惨烈,惊异于中国军人赴死的无畏,绝处逢生,我分明看到了“尚武精神”正以失败的、流血的代价,显示它扼杀不了的生机。

抗日战争的惨烈,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中国军人为国而做的牺牲,亦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因为失败连连,失地连连,抗日之战的初期与中期,曾被中国人当作“失败”接受与承认。加上东北出了个溥仪的“满洲国”,绥远出了个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的“蒙古联合自治政府”,北平出了个王克敏的“临时政府”,南京出了个梁鸿志的“维新政府”,最后王、德、梁、汪合流又出了个冒牌的南京“中华民国政府”,汉奸与汉奸现象,让人怀疑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是否还能经受住内忧外患的双重侵蚀。此时,严重的形势已经不是“尚武精神”的失落了,在一个巨大的国土扇面上,因为承受不了异族入侵者的威胁利诱,一大批风云人物早已放弃了最基本的民族信念,数典忘祖,认敌作父,将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卖国主义发展到了极致——这便是死不要脸面,明明“卖国”,还要宣传为“曲线救国”。有这种惊人的上层背叛、上层卖国相比照,我对胆小一些、怯懦一些、甚至当了逃兵的人生发了宽容;这些人总是与媚颜事敌、为虎作伥者不在一个“质”的层面上。基于这一对比,本节既然不将“卖国主义”作为一个批判重点,当然也应该减缓对“尚武精神失落”的批评,转而从积极的方面,对坚持抗日的中国军人与中国平民给予充分肯定。

绕了一个圈,为本书的重心转移作些解释,也为本书接近抗日英烈的人性真实作些铺垫。

上一段,我用两个“绝无仅有”形容抗战惨烈和牺牲巨大。抗战胜利六十多年后,中国人还在传递并放大着对日本人凶残的恐怖。有一种比较,即苏联人打败了德国法西斯,胜利了的苏联人中间并未反弹出一种“恐德症”;中国人战胜了日本法西斯,胜利了的中国人中间总是拂不去“恐日症”的旧梦。这是为什么呢?

可能是宣传出了毛病。挖掘“大屠杀”的物证,固然有利于不忘国耻;但回避“抗战”的战场较量,将“抗日战争”省略为一场日本人的“大屠杀”,却是有意无意在抹杀中国将士的英雄业绩和英雄精神——而这才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真正教材。

让我们再一次回复抗日战争“惨烈性”的话题。

一般史书,都承认或接近如下概述:

八年抗日之战,大会战22次,重要战役200多次,各种抗日战斗不下20万次。

战争中,中国一度丧失26个省、1500个县市的600万平方公里土地。受战争之害者达2亿人。中国军队伤亡331万人(其中死亡130万人),中国百姓伤亡842万人。因为战争,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达313亿美元,间接损失204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台湾与海外华侨的损失,也不包括亿美元的抗日军费。如果计算间接损失,八年抗战,中国伤亡了3500万人,损失了5600亿美元资产。?輧?輰?訛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站在哪里,死在哪里(5)

最后的胜利也是巨大的:八年间,中国抗日武装歼灭日本侵略军150万,歼灭伪军118万,受降日军128万、伪军146万。

一方侵略,处于进攻态势;一方反侵略,处于防守态势。攻守相当,这才有激战与恶战。对中国人而言惨烈的会战与战役,对日本人同样也是死亡陷井。因而,本文要正告国人的是:抗日战争的惨绝寰宇,正是中国军民在颓势、弱势背景下的绝地反击,正是中国军民用超限的牺牲对武器劣势、战备缺项的弥补,正是中国军民至败不退、至死不降的尚武精神的复苏。

有一个对比面,被中国人自己忽略了,那就是“九一八”事变。中国人说“九一八”,唱“九一八”,却忘了是中国人放弃抵抗、将东三省拱手送给日本人。大片领土,朝夕丧失,但那个过程,一丁点儿也不惨烈。一打就跑,不打早跑,双方不见面,还要流什么血?死什么人?

中国人真正大规模的抗日,是从上海的“一?二八”抗战开始的。接下来,长城抗战、卢沟桥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徐州会战……虽然打一场退一场,但在恒退恒战的对抗中,日本人速战速决(有三个月战胜中国的设想)的美梦破灭了。中国国内的战争体制建构起来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亦整合起来了。武汉会战进行中,检讨抗战15个月的成绩,毛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