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2/4页)

,古老天水的风貌不是还在麦积山、羲皇庙这样的古迹中保留得好好的吗?天水的人文资源不是从其中体现出来了吗?我始终觉得,人文资源的定义应该更看重其完整性,更看重景观与环境的关系,而不是将景观割裂开来,单独存在。在中国,往往是与宗教相关的古迹容易引起重视,比较好地保留下来。但这种与宗教相关的人文资源,多少都是某种程式化的东西,彼此有太多雷同的地方。

只有与一时一地的人自身相关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的景观,才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的个性在于民居和街道,在于民居和街道中承载的生活方式的回忆,年复一年、慢慢沉淀,仿佛生活的化石,带来历史纵深处的信息,那一脉相承的、忠诚的过去。让我们也对这“忠诚的过去”忠诚吧,不要再用“廉价的现代”取代它,不要再以经济的发展为借口来抹杀它,不要再用城市的异变来扭曲它,不要让它因为我们的原因,渐渐消失。

谨以此文,写给正在消失的天水,写给中国大地上无数的天水一样的古城,写给因为我们的原因正在消失的“忠诚的过去”。我更希望,这种“消失”的情形能够消失,“忠诚的过去”能够被忠诚地保留,因为它并不仅仅属于现在,属于我们,更属于未来,属于后人。

心灵之约篇:张朝阳(1)

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他主演的程蝶衣,透过那慵懒、迷茫、敏感的眼神,似乎总是在想着什么。——张朝阳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追忆张国荣

张国荣自杀了,只有46岁。知道这个消息,心情感到很沉重。张国荣的歌和电影,承载了一两代香港人和很多大陆人的回忆。不景气的香港,又发生这样让人伤心的事情,而且这样为我们熟悉的天王巨星,竟然也为情所困,选择了不归之路。正是“情何以堪”,人生太苦。

当年和张国荣同演一部电影的“三剑客”都已故去(钟保罗因逃避赌债而自杀,时年30岁;陈百强因心情压抑和吸毒过多而早亡,时年35岁)。去年,香港的知名艺员中,事情接连发生:罗文因病早逝,钟镇涛因巨额欠债而破产,刘嘉玲被迫拍摄的照片被杂志登出。香港是中国最富裕的地方,但发生的这一系列事情,使很多人在思考:为什么有钱的人、有名的人,痛苦也那么大?究竟更多的名和利,能否帮助减少痛苦?

李敖写了一本书,叫《法源寺》,前年到北京,我在牛街找到了这家寺庙。寺庙里几乎没有人,可以静静地看一些碑文。“法源寺”原来有很多名字,但最近的名字“法源寺”是雍正皇帝起的。佛教称,人的痛苦是由于“贪、嗔、痴”导致的,而要驱除痛苦,就必须“戒、定、慧”,雍正更认为“戒”是驱除痛苦的“万法之源”,“法源寺”由此得名。

雍正是个能干、又有很多争议的皇帝,同时他也是精通佛教经典的佛学大师。看过电视剧《雍正皇帝》的人都可以发现,雍正的一生过得实在是太苦。雍正非常勤奋,“国事、家事、天下事”,“立德、立功、立言”,每件事都放不下,都亲力亲为。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是最痛苦的,何况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完美;作为孤家寡人的皇帝,有痛苦找不到人说,只能自己扛着,只能从宗教中寻找安慰和良方。所以,雍正从“戒”中找到“万法之源”,算是他的切身感悟。

心灵之约篇

宗教,从本质上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需求产生的;看似复杂的宗教,有时也非常简单;很多皈依宗教的人,往往是从一个字或一句话开始的。如果能把一个字给深刻理解了,万法也就自然而通了。可是,真正做到“戒”,又是何其难,雍正本人也只是悟到,并没有真正做到,因为人毕竟有情、有欲。做官,能做到皇帝;做艺员,能做到张国荣的地步,仍然有如此多的烦恼,怎一个“戒”字了得?

张国荣死于情,不是痛苦到极点的人,是不会走自杀这条路的。现在的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全世界的人都在羡慕中国经济。但是,中国人自杀的数量也在大幅度上升,而且越是在发达的城市,自杀的人和心情压抑的人越多。很多人都有这样感觉:过去,物质生活确实贫乏,但现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人的压力、痛苦、冲突却是从来没有的多。难道物质的提升必须以精神作为代价吗?

所有的哲学和宗教都在试图回答以上问题。人类目前能找到的、最能发展经济的模式,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对提升我们物质生活水准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一点,中国人感触最深。但市场经济也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例如:竞争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