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 (第1/4页)

西北的兵力总共三十万,其中内地驻军约六万,西夏边境约八万,河东与永兴军路北部为十六万。辽西的总兵力为六十万,其中西京一带有二十余万,河套地区有十余万,呼和浩特地区有数万,其西北地区在二十万以上,只多不少。辽人兵力虽然占优,但比较分散,而且士气低落。

后勤方面,目前的粮草器械可以供应十万人的军队一年的战事,后续粮草继续筹集。民情方面,三秦民众已经发动,民间物资由官府优先征购,一些商人和士绅给军队捐资,当然,将来会有回报,他们可以优先购买北方的部分土地,优先兴办实业。辽国那里,民心浮动,南下的辽人日渐增多,汉裔辽民纷纷来投。

战事方面,金兵气势愈盛,向南向西大步推进,同时派出使节约宋攻辽。西夏援辽的军队同样不敌金兵,已经班师回国,现在处于观望状态。我河北地区战事失利,几次战役都败于辽军。

刘通汇总时说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位都是大宋朝的精英人士,对当今天下大势比一般人知道得多,看得也更远。朝堂上不少人是反对北上作战的,西北军营中主张早出兵的却大有人在。为何会出现二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因为他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用老眼光看新形势,用局部代替全局。这二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我们的状况还不是太理想,但是辽国更是一团糟。今天我们不克服暂时的困难,明天就要面对巨大的困难。”

“辽国的灭亡已经不远,女真的面目更加明朗,这是我们出兵辽国的最佳时机,过早则无成算,太迟则养成大患。近期内我将以重兵北上,首战胜则士气盛,首战败则士气衰,我等务必打好第一战役。”

会后,刘通与邓肃、公孙胜、方铁山等人继续商讨辽西事务。刘通向方铁山了解辽西的详情:安尧臣出访辽西后,与辽西高层常打交道。他在辽西游弋,以官员身份或商务身份,拜访辽人,输送粮食,兼做贸易,游说、策动辽西官员。其西京诸州和西南招讨府,民心不附,大部分辽国官员在寻求倚靠,勇烈者仅有耶律阿疏寥寥几人。

原南京道左相耶律德尔古因受辽皇的疑忌,调到时为天德府的呼和浩特任节度使。西南招讨使耶律佛顶善识时务,外靠的可能性极大;留守西京的赵王耶律习泥烈与辽皇貌合神离,又无甚作为,苦熬度日。

当年金兵西进时,阿疏为金兵所擒,西南面招讨使耶律佛顶降金,云内、宁边、东胜等州皆降。金军取得西京后,沙漠以南部族皆降。由是观之,我大军出境,若能一战而胜,则辽西南招讨府以及西京道云内、宁边、东胜等州归降的可能性相当大。西京一下,沙漠以南传檄可定。

宣和四年二月初十,北伐军在太原誓师,分东西二路北上。东路兵力十万,以花荣、李逵为先锋,领兵二万,刘通率中军七万,康包领后队一万随后跟进。十万大军北上神池、宁武,逼近朔州。神池、宁武此时为北宋武州辖地。西路兵力六万,以刘法为主将,种师中为副将,自延州出发,北上保德、府州。宋辽1118年停战,刘法得以幸免于难,为大宋留住了一个将才。

太原古城、汾河之畔,誓师大会万马齐喑,刀枪林立,三军整肃。号炮响过,刘通肃立将台,纵声说道:

“大宋英雄们,全体将士们,今天我们在汾河旁边开这个大会,是为了收复北方的土地,夺回我们的家园。多少年了,我们的祖先牵挂着北方的领土,现在我们去把它们拿回来,让它们回到中原的怀抱。我们是英雄之师,钢铁之师,没有人能够阻挡我们,谁敢阻拦我们,就把他们坚决彻底地消灭!”

三军呼啸,声震四野。

刘通剑指苍穹,下令“出发!”

骑兵在前,步兵在后,旌旗迎风招展,向北挺进。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将士们唱着雄壮的军歌奔赴北疆战场。

二月下旬,东路大军抵达晋北神池、宁武,西路军抵达晋西北保德、府谷,二军处在同一纬度线上,互为犄角。

辽军震恐,朔州守军向西京告急,西京留守耶律习泥烈聚众商议。习泥烈说道:“大辽西京与宋国西北和睦已久,双方关系也还不错,这几年来,宋人对我帮助不少,按理不致于兴兵进犯。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诸位以为,我等以出战为好还是守城为好?”

都总管耶律阿疏:“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西京兵力二十余万,宋军才十万,我有十余万骑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