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3/4页)

,日本企图以中国大陆为基地,北攻苏联,南进太平洋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以先发制人的突然袭击,不到4个月就几乎占领了整个东南亚,打开了通向印度洋的道路。东方的局势更加严重。如果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一旦把欧、亚、非战线连接起来,在战略上集中兵力紧密配合,对世界反法西斯主要盟国构成全球性大包围,那么,英美苏都必将陷入两线作战和被各个击破的危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整个地球表面几乎都已成为战场,在这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历史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联盟国家提出了一个十分迫切的全球战略抉择问题,即面对德意日三个敌人和欧亚两大战场,怎样联合一致,相互协同,共同消灭法西斯,争取世界和平。无论是英美,还是苏联,它们都始终坚持欧洲第一,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从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来分析,这个战略方针对首先打败头号法西斯德国,赢得世界全局战争的胜利无疑是重大的。然而,英美苏等国之所以坚持并能够使这一战略方针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亚洲人民的反抗,尤其是中国的抗战。因此,1942年上半年,亚洲和太平洋的局势最为严峻。

苏联地跨欧亚两洲,地缘上正好夹在德日之间。希特勒曾经狂叫:“要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注:希特勒:《我的奋斗》,转引自美国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第4章,第121页。'日本一直把苏联视作“绝对的敌人”,1936年,日本关东军拟定的《西北施政纲要》强调要“开辟一条包围苏联的防共走廊。”可以看出,苏联一直面临着腹背受敌、东西夹击的态势。1941年夏秋,当德军迅速向苏联腹地推进之时,正是日本北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以外相松冈为首的亲德派,极力主张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并作好了北进的临战准备。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还进行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为代号的秘密动员,从日本国内向东北和朝鲜输送了大量的兵力、马匹和武器。关东军总兵力达70万、马匹14万、飞机达600架'注: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第443页,每日新闻社1974年版。'。但由于日军大量被陷在中国战场,据本就无法对苏开战,日本外相松冈不得不哀叹:“我们日本人因为对中国事变没有办法,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北进苏联)……这真是可笑得很。”'注: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2卷第749页。'苏军元帅扎哈罗夫也承认“日本之所以未立即对苏开战,是因为它的大量兵力牵制在中国。”'注:(苏)M·B·扎哈罗夫主编:《结局》,第16页,苏联科学出版社1969年版。'苏联历史学家茹科夫也曾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进攻苏联远东的原因之一,是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人数众多的游击队的英勇斗争,他们在中国把日军的双手束缚住了,从而中国人民给予苏联人民以很大的帮助。”'注:(苏)耶·马·茹科夫主编:《远东国际关系史》(1940~1949)第523页,1959年版。'另外,1940年-1942年在中国担任苏联军事使团团长、蒋介石总军事顾问的崔可夫元帅在他的军事顾问笔记中也多次证实,1941年夏秋苏联处境最为困难的时刻,在中国战场,不仅是敌后战场,就是在国民党正面战场也对苏联战局给予了巨大支持'注:(苏)瓦·伊·崔可夫:《在华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第35~36页,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美的战略重点一直放在欧洲。1940年夏,英法在欧战中接连失利。法国投降,荷、比沦亡,美国'cdhyy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英国。'孤军作战,给日本“南进”提供了大好时机。它准备在中国打通粤汉路、湘桂路,进攻昆明、西安,威胁重庆,迫降蒋介石,并限定在1940年内解决中国问题,为“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创造一个稳定的后方。日本偷袭珍珠港,改变了整个太平洋的战略格局,也改变了美国国内的舆论。“不要忘记珍珠港”成为激励美国人民投身反法西斯战争的口号。1942年在全美的一次民意调查,其中主张首先打败日本的占62%'注:斯蒂尔:《1942年第一次攻势(罗斯福,马歇尔和美国战略的制定)》第84页,1973年美国版。'。在美国国会和军队内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日势力,他们强烈要求把战略重点转到亚太地区,英国首相丘吉尔为此忧心忡忡,他说:“我们意识到一种严重的危险,即美国人可能致力于在太平洋上对日作战,而让我们在欧洲、非洲和中东去打德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