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是必然需要有说服力的理由的。
非理性存在着的人生此时再次将人与动物在理性能力上的本质一致割裂开来。自杀被解释,是因为它唐突于周围的世界。自杀者及其自杀行为被解释出来的恶劣品性背后其实是群体对其价值观被冒犯后作出的反应。生死实际上没有什么不同。人生本无意义,生或者死都不能改变这一点。理性并没有在人的自杀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几个人选择死亡,也是因为人的存在的非理性。生或者死,都无须说得太多,为活着或者不死寻求的理由,往往只是掩盖了人的非理性存在的借口。人的生命存在是完全非理性的,人生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生命究其本质与非生命没有不同,因而生死也无所谓差别。
对生或死的种种解释因此其实多是假大空话而已。生命本是非理性的存在,生命也全然是由理性之外的东西所维系。人生在毫无意义的情况下仍然被百般呵护,乃是因为趋生避死的动力决非来自什么选择。这是一种选择难以控制的力量,这是一种完全超乎于理性的力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惯性漫想
惯性漫想
一.作为表象而普遍存在的维持
二.导致维持的表象背后的力的均衡
三.惯性定律的广义表述
四.补充说明
一.作为表象而普遍存在的维持
1.
人生,和其他所有生命一样,乃是满足生命需要和维持其存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生命乃至其他一切存在相生相伴,即使人生也不例外。生活仅仅在于维持,维持活着的状态即是生活的全部所在。个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对个体的维持的外化。尽管人的理性能力较其他任何生命都旺盛,尽管地球已经被人化,但是作为一种生命,乃至作为一种物质,人不可能摆脱作为人的天然属性。这些属性中有作为生命和物质而具有的维持的属性。
然而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是,人生往往多一层理性的光环,这个光环是由本质上非理性的头脑赋予的,这个非理性的大脑对自我的迷信使它难以揭示人生与其他一切存在物在维持这个属性上的一致。并且由于人生仅仅在于维持,而对几乎所有人而言,生理上的匮乏才是真正永难满足的饥渴,因而几乎没有人会做满足生理需求之外的事情。维持,仅仅是生命的自我维持便占据了生命个体的全部,纵然有理性迷雾的笼罩,人生也不会改变这一点。
在维持的属性之下,能够满足上述生理需求的自然科学获得了空前繁荣。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对人生本身的认知处于停滞状态。人生继承于母体,然而一代代人对人生的认知却始终裹足不前。尽管每一个人都宣称拥有灵魂,但是对关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生与其他所有存在物在自我维持这个属性上的一致等问题的认识上却仍然只处于蒙昧状态。
对人生意义的认知之所以无法累积、也难有突破,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的快速前进,其原因部分在于生命的最高法则、人的非理性本质的巨手所要保留的一个小小的秘密:对意义的寻求关乎生命能否得以维系,对于这个问题,能给予芸芸众生的最好答案就是没有答案,使他们能因追求的痛苦而放弃,或因答案的不明而坚持——无论如何,只要能顺利了却一生就好。人生中一切的一切都在于维持人的生命存在,所有人生都无外于此。
2.
与作为个体的人生对自身的维持相对应,作为个体人生的集合的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也都是在维持中存在,在存在中维持。
很多言之凿凿的理论宣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社会面前,个人仅仅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然而在我看来恰恰相反,与个人的本性和力量相比,社会才是软弱无力的组织。社会由个人决定,个人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社会的属性和本质,个人的选择和偏好决定社会的变化。很多人置身社会往往感觉自己力量渺小,因为社会似乎压抑了他的某种需要,改变了他的生活,而实际上,假如没有外部的影响而纯粹由个人自由发展,那么在自由状态下奉行的人生之路与生活在社会中所奉行的人生之路也将会是相似的。社会其实很难改变一个人,因为他的生活与其说是由社会、不如说是由他的特定的内在本性所决定,而这些内在的力量无疑陪伴并决定了他的一生,与此同时社会所做的仅仅是为这些个性或者本性的张扬提供合适与否的活动场所而已。将不得已归咎于社会而非自己,只是因为社会较之强大的个体内在力量处在虽然无力但是却更为明显的地方而已。在个人面前,社会其实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