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 (第2/4页)

能促进大唐的稳固和繁盛呢。”

“你是说为君之道,要均衡利益,让朝臣相互牵制,江山才能稳固是么?”

王源挑指道:“正是,表姐看来是明白人。所以我口中所言的危机并非这些事情。我指的是江山社稷上的大危机。”

公孙兰惊愕道:“江山社稷上的大危机?二郎怎会这么想?”

王源道:“无近忧必有远虑,大唐天下歌舞升平繁华盛世,但这繁华盛世之下,那些暗流危机却逐渐的显现。一个人身子康健,也许几十年都身体无恙,但一些暗疾在身体里积聚,到一定的时间病来如山崩地裂,直至无可救治。而在此之前,他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结局。”

公孙兰道:“我还是不明白,你如何得出这种结论的?”

王源道:“很简单,外重内轻,大乱之象。”

“何为外重内轻?”公孙兰道。

“表姐看当今的朝廷格局,自设立节度使以来,节度使的权力日益威重。各大节度使手下都有重兵,且节度之地的财政军大权集于一身,表姐认为这种节度使的制度正常么?”

公孙兰皱眉道:“为了保卫大唐边境安宁,各大节度使屯重兵防御外敌,这也是必须之事啊。”

王源道:“抵御外敌是对的,但大权集于一人之手,这是不妥的。更何况节度使所辖兵马年年增加,更有人身兼数镇节度使之职,手中握着大量的兵马,大片的土地和财政大权,在我看来,这些人和土皇帝也没什么分别了。”

公孙兰想了想道:“你是说,这些人拥兵自重,将来必会生乱?”

王源道:“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太大的权力,难免便会野心膨胀。当他有足够的本钱之后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以安禄山为例,他如今拥有范阳河东平卢三镇兵马,兵力总数超过二十万,坐拥河东河北两道的庞大土地和人口。京畿的禁军也不过二十万人,军事实力上已经旗鼓相当。甚至在作战能力上,京城禁军远不如节度兵马骁勇善战,这便叫做外重内轻。当臣子的实力大于君王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样的大乱都毫不稀奇。”

公孙兰悚然道:“你是说安禄山要造反?”

王源摇头道:“我并没这么肯定,我只是拿安禄山举例子。那王忠嗣原本是四镇节度使,手握大军三十万,即便是现在,河东道归于安禄山之手,王忠嗣手中尚有而是五万兵马。远远超过了京城禁军的数量,这难道不是隐忧么?”

公孙兰道:“王忠嗣不至于吧。他怎会造反?”

王源道:“王忠嗣也许不会,但你敢保证太子不会?如果陛下听从李林甫之言夺了他的太子之位呢?太子会不会让王忠嗣起兵,以武力夺取皇位?安禄山又如何?你我去过他的河北道,他的勾当你并非不知晓,他勾结奚族人公然袭击我们,甚至供给奚族人兵器盔甲,建雄武城囤积战马粮食盔甲兵器的举动是否正常?他的种种作法其实已经超出了朝廷赋予节度使的权力,但朝廷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是何故?这便是尾大不掉,外重内轻之故。朝廷现在要做的只能是安抚,而不是命令。否则兵部剥夺其两万兵额给我剑南,却要拿河东道节度使的职位给他弥补,这是何道理?还不是因为安禄山的权势太大,连陛下和朝廷都不得不安抚他的情绪了。如此下去,还能有个好的结局么?”

公孙兰吸了口气道:“说来说去,你是认为安禄山必反了。”

王源道:“我不是针对安禄山这个人,我是说朝廷的制度造成的外重内轻之象。在这种制度之下,张三李四皆有可能野心膨胀,皆有可能天下大乱。这才是我关心的。”

公孙兰点头道:“你的话不无道理,人的**是没有止境的,这些边镇节度使拥有重兵,确实有可能出大事。”

王源道:“不是可能,而是必然。拥有足够的实力,谁还会甘居人下?这是人的本性。外重内轻,大乱之象。不是乱不乱和谁会乱的问题,而是何时乱,乱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你想一想,如果安禄山举二十万兵马联合奚族人反叛的话,朝廷该怎么办?二十万禁军是敌手么?其余的节度使是否会乱上加乱?即便调其他节度兵马平乱,二十万兵马的大叛乱有岂是那么容易平息的。而且调其他节度兵马平叛,边境怎么办?吐蕃人,突厥人会不会火上浇油?到时候便是天下大乱之局。”

公孙兰惊愕道:“照你这么说,我大唐岂非……岂非前景黯淡了?”

王源道:“盛亡兴衰乃是天道,朝代更迭也是寻常。谁都喊着大唐基业万年不败,但谁又能阻止这天道的轮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