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部分 (第2/4页)

琯其实早就有了,经过今日此事,房琯意识到这件事已经迫在眉睫。神策军连一名将领都敢不听相国的命令,都敢如此无礼奚落,这说明神策军其实已经脱离的朝廷的掌控,而只听命于王源一人。他们敢这么做无非是仗着王源的势,王源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他们自然也就不放在眼里。

然而,房琯深知,单凭自己一己之力是无法做成此事的,且不说自己刚刚座上相国的位置才不到两个月,根基太浅,声望太低。朝中的官员们其实对自己也缺少了一种尊重,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当年李林甫为相,谁敢有半分不敬?就算是杨国忠,他当相国的时候,朝臣也是趋之若鹜,见到他也是恭恭敬敬的。可自己这个相国,几乎便被人无视。特别是在和王源闹翻,被王源训斥之后不得不道歉的那件事之后,自己在其他人的眼里几乎就是个笑话了。

鉴于此,此事也或许将是自己的一个转折点。一旦自己重建南北衙禁军,其结果将大大不同。禁军重建成功之日,便是自己声望水涨船高之时。到时候自己手握禁军,谁还敢对自己不敬?

然而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如何才能完成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自己单枪匹马肯定是不成的,需要拉个得力的帮手才成。

韦见素是不行的,这个人太过圆滑,两头讨好,不肯得罪任何人。而且也让人不太放心。最好是一个连王源都不敢轻易得罪的人跟自己搭伙,那么事情受到的阻挠便会小很多。而这样的人在成都目前倒是有一个,只是需要自己去说服他,推动他,一旦他同意和自己携手做这件事,则大事必成。

想到这里,房琯浑身血液沸腾,伸手咚咚咚的敲打着马车的车窗。一旁的随从开了车窗探身问道:“相国有何吩咐?”

“停车,掉头。”房琯道。

“相国……还是不要和那老东西一般见识了吧,难道您还要去和他理论么?”随从劝道。

“胡说什么?本相说了要去军营么?掉头去散花楼北寿王住所,本相要去拜访寿王。”房琯道。

……

通州城中,经过两日短暂的休整后,八万大军已经整装待发。王源的目标自然是长安城。

大败叛军固然可喜,但这只是平叛的第一步。稳住了蜀地的局势,可以让王源心无旁骛的兵发山外,后面的路其实还是非常艰难的。虽然王源想给士兵们更多的休整时间,但是时间不等人。叛军败退出蜀之后会回援长安,而高仙芝的五万多兵马就在那里,一个不小心可能会遭受叛军的前后围堵,形势其实很是微妙。

王源可不想让高仙芝陷入叛军大军的围剿之中,高仙芝一旦出了什么岔子,那可追悔莫及。故而,除了派人送信给高仙芝,要他暂时不要迫近长安,注意自己的安全等待自己的大军于他会师之外,王源还要求兵马迅速整顿完毕准备出发。

五月初二日上午大军开拔,奔赴山外战场。八万大军携带者大量的重型器械,物资装备,像一条莽莽巨龙钻入了群山之中。

神策军上下将士的心情是复杂了,离开蜀地去中原作战是他们一直的梦想,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但在蜀地作战是一回事,去蜀地之外作战又是另一回事。特别是这只神策军大军,他们建立起来到今天,还没有真正的出剑南和陇右两道作战过,不少人其实心中是没有底的。

但无论如何,重任在肩,朝廷的希望寄托在这只兵马身上,人人都感到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

两天后,王源接到了朝廷送来的圣旨。所有将领都被召集在一起跪接圣旨,当内侍宣读完短短的圣旨之后,所有人的表情都是奇怪的,诧异的。原本以为这是一份热情洋溢满是溢美之词的嘉奖圣旨,但字里行间除了简单的表达了陛下的高兴之外,其余的全是一些诸如不要掉以轻心,不要自傲,不要辜负朕的期望之类的告诫之语。这在一场大胜后是很难想象的。甚是连一件赏赐的嘉奖之物都没有,给人感觉这份圣旨背后是陛下冷漠的表情和眼神。

王源面不改色的接下了这份圣旨,微笑安排人招待传旨的内侍。之后语气轻松的命众将各自回营做自己的事情。当众将离去后,大帐内只剩下王源一人的时候,王源慢慢的仔细的将那封圣旨看了一遍。突然一伸手,将它丢到了火盆里,静静的看着升腾的火苗将它吞没。

第七九二章 择机

寿王李瑁的府邸在玄宗落脚的散花楼皇家园林之北。玄宗逃出长安后,众皇子公主也都跟随他逃到了蜀地,十几名皇子公主被统统安置在散花楼周边居住。过惯了奢侈豪华的生活,住惯了华美广厦的皇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