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 (第2/4页)

人居心叵测陷害杨慎矜?朕却不信杨慎矜有这么大的胆子。”

王源道:“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但那史敬忠看似不像是设了圈套给臣钻。臣是听到长生观道人胡作非为这才决定暗中出手铲除,事前我甚至都不知这史敬忠是谁?更不知道他是杨尚书的座上宾。如果史敬忠设计陷害杨尚书,也不该被我发现才是。臣审讯他时,他也是无意间漏了嘴,被臣穷追猛问,这才得知了此事。臣认为,无论如何,此事需弄个明白。一则,杨慎矜是前朝皇族余脉,难保会有什么其他的心思。二则,如果是诬陷,那么也需要提杨尚书正名,则更要彻查此事了。”

玄宗冷声道:“这样的事情,你为何不事先禀报政事堂或者和杨钊说说?而是直接跟朕禀报此事?”

王源道:“陛下,臣不想此事闹得动静太大,一则臣知道陛下正在杨尚书和杨度支之间权衡左相的人选,若我告之杨度支,杨度支也许会有私心,那事情便有失公允了。而不去禀报政事堂的原因则是怕走漏风声。如果被当事之人提前得到消息,毁灭了证据,那岂非糟糕?”

玄宗点头道:“你考虑的没错,那么此事你认为该怎么办?”

王源道:“臣认为此事要想弄清楚,那份所谓的谶书便是关键。要让中立公允之人去搜查这本谶书,看看上面到底写的是什么?这样便可水落石出了。臣其实也没什么好主意,臣建议陛下还是召李相国前来商议此事,臣可将史敬忠的口供交给李相国。以李相国的能力,必能妥善解决此事。”

玄宗皱眉道:“让李林甫来处理么?你觉得李林甫便是那个公允中立之人?”

王源道:“李相国若不公允,谁还能公允?李相国深明大义,他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玄宗微微点头道:“好,朕命人去叫李林甫,今晚晚宴取消,李林甫到了之后你来见朕。”

玄宗快速转身挽着杨玉环大步登上车辇,众人蜂拥起驾回寺。王源站在原地,久久拱手不动。

第二七四章 入套

一弯新月升上天空,斜斜挂在山顶之侧。山中之夜,静谧安宁,山风吹过,黑夜中传来的甲胄摩擦声以及战马不时的嘶鸣声,提醒着这山中并非净土。

石瓮寺后殿之中,一尊巨大的汉白玉佛端坐在宝座上,双目默然,看着殿中排排而坐的大唐君臣。玄宗坐在凉榻上,身后数名宫女微微的替他打着扇子,下首坐着面容清瘦皱纹满脸的一人便是李林甫了。刚刚从京城赶到,李林甫袍袖下摆处尚有淡淡的灰尘,眉毛和胡子上也沾着不少尘土,显然奔走甚急赶来见驾。

此刻的李林甫神色有些焦虑,因为刚刚听玄宗说了杨慎矜的事情,李林甫没有半点的防备,虽竭力保持平静,但还是掩饰不住的慌张。

“陛下召老臣前来便是为了此事么?恕老臣直言,老臣认为这是别有用心之人在造谣诬陷。杨慎矜的为人陛下比老臣还清楚,他或许有很多不到之处,但若说他背地里干些大逆不道之事,老臣却觉得甚是狐疑。陛下也曾亲口夸奖他‘为事贤能忠心耿耿’么?怎会相信这样的话?”李林甫尽量用淡漠的语气,让自己这番话显得不是那么急切的为杨慎矜辩驳。

玄宗道:“朕不是信了此事,朕其实第一感觉也是觉得不太可能的,但王源的一句话说的对,不管是否是诬陷,此事总要查一查,也好还杨慎矜一个清白。而且,今日读了王源的一首诗,朕也颇有感触,有的人开始是贤能忠心的,但时日长了便忘了初心,有可能变得污秽浑浊,做出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来。朕希望杨慎矜不是这样的人,所以朕必须要弄清楚此事。”

李林甫道:“陛下说的也是。此事须得查一查,找出造谣生事者的目的何在。陛下,既然说到此处,老臣也才知道,昨夜永平坊中长生观中的纵火血案的元凶原来是王源。王源胆大妄为之极,在京城中也敢如此目无法纪,长生观中十几名道人尽数被杀,统统烧成了灰烬。南衙兵马忙活了一夜缉拿凶犯,却没料到是他干的好事。老臣请陛下下旨,立刻将王源归案审理。”

玄宗皱眉道:“相国,朕叫你来是商量杨慎矜的事情的,你怎么扯到王源身上去了。王源已经跟朕禀明了,他是为了救人才冲进长生观中的。观中聚集这一群妖道,妖言惑众淫辱京中女子,王源去理论,他们居然胆敢动手行凶。幸而王源带了家丁去了,交起手来这才杀了人烧了观。朕本来倒要让你查一查,京城的治安事宜到底是谁的疏忽,任由一群妖道在城中胡作非为。难道政事堂这么长时间便没有注意到这伙妖道的所作所为么?这才是真正的失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