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部分 (第2/4页)

攻打吐蕃,王源是绝对要利用这个机会打捞一笔的。而且王源也绝不会让剑南军当炮灰,不到万不得已,他是绝不会让剑南军去啃硬骨头的。因为若进行新一轮的讨伐吐蕃之战必然是规模比上一次要大,而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剑南军都不是主力。

所以王源耐着性子等待着朝廷的消息,好在手头的事情也够忙活的,制造霹雳炮的作坊的规模扩大。位于成都城中各处的用来储粮大仓库也要开始扩建。柳熏直已经从南方产粮之地大批的采购粮食源源不断的送回来,王源打算在成都城中建起几百座大粮仓用来囤积这些粮食。所以选址,建造,守卫等等方面的事情需要王源亲自过问。很多人都不以为然,粮食在大唐贱如草芥一般,剑南每年自产的粮食都吃不完,不知道王节度使为何还要从外卖粮。但王源我行我素,强力的推动此事。

年年的大丰收已经让大唐的粮价低到低谷。原本每斗在十五文上下徘徊,产粮之地的粮价低到每斗十三文。一石粮食只需一百三十文便可到手。这已经是大唐历朝以来最低的粮价,正是吃进的最佳时机。王源拨出大笔的资金,大量吃进这些粮食,他希望将成都城中的几百个大型粮仓都装的满满当当的,有朝一日,这些粮食将比金粒还贵。

第五八一章 再战

实际上,朝廷对吐蕃的第二次讨伐的建议自年前王忠嗣兵败之后便已经被提及了。这一次提及此事的是玄宗。在玄宗看来,石堡城之败是扇在脸上的一记耳光,响亮而火辣。大唐气势汹汹调集重兵去惩罚吐蕃人,结果反被吐蕃人教训了,这简直比吃了吐出来的食物还让人恶心难受。

叱咤风云数十年,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圣君的玄宗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自从他即位之后,大唐王朝蒸蒸日上,四海升平万方来朝成为宇内第一强国。但这样的丰功伟绩也让玄宗从当年那个英明睿智勤勉谨慎的圣君变成了一个喜欢听溜须拍马喜欢歌功颂德的人。

正因如此,大唐的朝廷之中如今手握大权之人也大多为善于揣测圣意,善于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辈。譬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等人。王忠嗣所言的好大喜功,便是玄宗晚年最大的毛病。膨胀的玄宗接受不了任何一个失败,在他的想象中,大唐天军铁蹄所到之处,所有人都该跪地臣服,否则他便心情不悦,不将之征服决不罢休。

从一代伟人到刚愎自用的晚节不保者大有人在,历史和后世都有例子,倒也不必详述。总而言之,玄宗决意要对吐蕃进行第二次报复,找回丢失的面子,将吐蕃人打过来的耳光更为凶狠的打还回去。

对于玄宗的提议,群臣尽皆默然。陇右军和河西军新败,伤口尚在流血,此时再进行二次讨伐的条件并不成熟。而且朝中此时处于混乱之际,王忠嗣的论罪之事闹得沸沸扬扬,此时该想的是平息此败的余波,安定朝廷上下天下军民的心情,而非又进行一次随意的讨伐。

这一次连杨国忠和李林甫都觉得不甚妥当,他们是朝廷的当家人,玄宗可以随意的发出命令,但他们不得不掂量家底以及引发的后果。但玄宗已经下了决定,两人隐晦的反对也被无视。这两人都是聪明人,他们可不会像朝中的一些愣头青一般为了反对陛下的一些命令呼天抢地头破血流,在知道玄宗决心已定时,这两人不约而同的转变了口风,并积极的开始谋划此事。

这也是杨国忠提前写了密信告知王源透露消息的原因。杨国忠心里明白,陇右军和河西军遭受重创,本来讨伐吐蕃他们是最大的主力军,但现在新败之后连补充新兵都来不及便要再次讨伐吐蕃,陇右军和河西军是不可能做到的。那么这第二次的讨伐要想进行,便只能调动剑南军和远在昆仑山之西北的安西军。以玄宗的脾气,第二次的讨伐规模会比第一次更大,所以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杨国忠是绝对不想让剑南军参与讨伐吐蕃的战斗的,王忠嗣这样的人物都在吐蕃人身上栽了跟头,杨国忠担心王源会葬送在吐蕃人的手上。王源可是杨国忠唯一的可以依赖的领军节度使,相较于李林甫有安禄山领三镇节度而言,自己已经寒酸的可怜。若是王源再败于吐蕃之手,那自己可就亏大了。

但这一切都是难以避免的,杨国忠明白,这一次剑南军是绝对要出兵的,所以他才写了密信通知王源,让王源做好心理准备。

正月底,王忠嗣的案子了结之后,第二次讨伐吐蕃的事情终于正式提上日程。在经过数日的商议之后,最终决定了第二次讨伐吐蕃的方案和日程。

这一次玄宗下定决心要让吐蕃人领教大唐的天威,他下令安西节度使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