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部分 (第2/4页)
解释,“哥,不是这样……”
“你闭嘴!”书记直接打断,转头脸色阴沉的看着张爱国,“我的耐心有限,你最好解释清楚,否则别怪我不客气,让你新年里就尝尝蹲号子的滋味!”
张爱国急得满头大汗,挥着手道:“不是不是,书记你听我解释……”
“我家米厂确实在盐市。”张伟直接抢过话头,父亲不了解银龙鱼的情况,而且这个计划是他提出来的,看到书记咄咄逼人,他只好开口了。
“嗯?”书记看向了张伟,蹙眉了起来。
张伟根本没看他的表情,站起身来,“刚才书记伯伯问我爸为什么想要在静海承包土地,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
“大侄子!”李乡长急了起来,“别乱说话啊!”转头看向书记,“哥,哥,他小孩子,今年才九岁,不懂事,你别一般见识。”他说的张伟的虚岁。
书记抬手止住他的话,往沙发上一靠,略有兴致道:“哦?你倒是说说看。”他是个敬职的书记,之所以想听听张伟的话,并不是真的认为张伟能说出什么来,而是关心祖国的花朵。
张爱国眼巴巴道:“儿子,你快和书记说清楚,我真不是骗子啊!”
书记有些奇怪张爱国的反应,没有多想,看向了张伟。
“嗯。”张伟对着父亲点了一下头,转头正视着书记,说出了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因为我家想造福家乡!”(未完待续。)
第二百零五章 书记鼓掌了!(9/10补昨天)
在场瞬间静了下来。
张爱国松了一口气。
李乡长微微一阵惊愕。
书记咦了一声,随即失笑道:“造福家乡?你这孩子倒是有趣啊!“他对张伟的有些欣赏了,并不是说“造福家乡”说到他心坎里了,而是对张伟镇定自若的表现感到欣赏,要知道他常年久居高位,凭着刚才打压张爱国的气势,一般人早就噤若寒蝉说不出话来,可蓦然间,谁也没有想到的一幕发生了,张伟居然开了腔,替张爱国承担了打压的气势,不仅如此,还镇定自若的说出了“造福家乡”这句话。
“是的,我爸想造福家乡。”张伟点着头,“这么说吧,如果我没有记错,去年全国城镇人均收入大约是四千两百元,农村人均收入在两千三左右。”
李乡长愣住了,这些就连他都不知道啊!
书记微微露出错愕的神情,现在国家还没有统计人均收入,他也是经过多方得出了一些模糊的数据,城镇人均收入大约四千,农村人均大约两千,而张伟开口就是精准到了百位数,这……这数据……
张伟看见父亲咧嘴在笑,又看向了书记,轻声道:“实际上,如果只算上农田的收入,我们静海这边的农村人均收入会更低,应该只有我刚才说的一半。”
李乡长笑了一下,他觉得张伟有点瞎扯了,只不过今天他陪着父子俩过来,肯定站在张伟家这边,倒也没有拆穿。
书记摇了摇头,之前对张伟的张伟感到惊艳了一下,可是现在的话嘛,他忽然觉得张伟刚才瞎猫碰到死耗子了,为什么?他是一个称职的书记,每年都会下乡走几次,农民们不是这么说的呀!
“为何这么说?”书记给了一个鼓励的眼神,虽然认定了张伟在胡说,可是凭张伟刚才的表现,他还是觉得可以栽培一下,准备让张伟先说完,然后再徐徐教育,不能打击少年嘛。
“很简单。”张伟伸出了手指掰着给大家算了起来,“我们静海这边人均七分地,其中两季种植水稻,而水稻生长周期在一百三十天左右,也就是说两季就是七个月,从清明左右,也就是四月份到十一月份田里除了水稻没有别的作物。”
张爱国点点头。
李乡长忍不住道:“我们民强乡是这样,可是……”
“别打断他!”书记直接开口,他似乎有些明白了,凝重的看着张伟,“你继续说。”
张伟放下了手,微微一笑,“一亩田能产七百斤水稻,而水稻的出米率在百分之七十三,两季就算一亩四分地,也就是说能产九百八十斤稻谷,最终一点不浪费能碾出七百十五斤米。”喘了一下气,“按照大米零售八毛五的价格,这么多米能卖六百十块不到,剩下的五个月就算种别的农作物,最多也就能卖五百块左右,合起来一年也不过一千一样子!”
李乡长倒抽了一口凉气,张伟所说一点不错!
书记眼神中全是震惊,刚还以为张伟在胡扯,结果字字珠玑!数字不会骗人啊!
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