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部分 (第1/4页)

这位被王敬尊为老师的六旬老者听此言,顿时坐了起来,接过了那一摞书册和报纸。

不过,他最先翻开的却是那份南洋华夏报,他直接翻到了第四面,看着那里边的内容,六旬老者的眉头又渐渐地紧皱了起来,似乎陷入了某种深思当中。

“老师,您前边的内容还没看呢。”王敬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无妨,待我先看完这篇英国兰的体制变革连载再说。”这位六旬老者头也不抬地道。

“老师,学生以为,您还是先看一看的好,兰芳行省于一月之前俘获荷兰夷水师舰队全部,另歼灭荷兰陆军近万,迫荷兰夷签订城下之盟。”王敬干笑了两声,还是忍不住开口道。

“什么!”六旬老者满脸错愕地抬起了头,望向自己的得意弟子。

第316章 江右三大家之赵翼的心思

“这怎么可能,兰芳行省?”六旬老者把那份好不容易才从南洋流入大陆,通过了自己的学生,传到了自己手中的报纸翻回了最前页,这个时候,他才注意到,那报纸的中部那里有一个浓墨重彩的标题。“华人联邦?”

“正是,老师您请细观便是。”王敬站在一旁边答道,这位六旬老者可不是普通人,姓赵名翼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人。乾隆时期大明鼎鼎的文学家、史学家。乾隆二十六年进士。

辛巳(乾隆二十六年)成进士。殿试拟第一,乾隆以清代陕西未有元,因取第三,卷互易,即王文端状元,其为探花。

授翰林院编修。以后数年,他相继参加了《平定准噶尔方略》和《御批通鉴辑览》两部官修史书的编写,还数度主持乡会试事宜。乾隆三十一年冬,出任广西镇安知府。因其精通兵事,后寻奉特旨,令赴滇参军事,筹划与缅甸的战事。

乾隆三十五年,调守广州。未几,擢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十月,他当初在广州处理失误的一桩旧案被朝廷追究,其愤而以母事辞官,乾隆五十二年,台湾发生林爽文事件,闽督李侍尧征台湾,知赵翼之才干亲往常州邀请赵翼入幕商研。

其时,几乎所有人都对于征讨台湾抱着乐观心态,认为大军齐聚,收拾一帮乱匪岂不是手到擒来?而只有赵翼认为台湾林爽文之乱绝对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够收拾得下的事情,并且,在他的一力要求之下,李侍尧也出于慎重的考虑,同意了他的意见,密调两广军队入闽以备,果不其然后,朝庭在台湾连战连败,李侍尧也不得不叹服其先见之明。

后台湾平定之后,李侍尧意欲奏请乾隆起复赵翼,而赵翼却坚辞而去,后入主安定书院复以著述自娱,主讲安定书院。往来常苏间,所至名流倾倒,传写诗篇,江左纸贵。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如唐之“元、白”,合称“江右三大家”。

不过,虽然在文坛大放异彩,赵翼却没有完全地遁世研学,虽然他已经不愿作官,可是,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跃然纸上。

不过,这大半年来,那些不知道何时开始出现的关于南洋和着海外华人以及西方国家各种事务以及政治的报纸和书籍开始在沿海地区悄悄地出现,虽然只是在暗中流传着关于南洋之事,但是不可否认,人类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在其中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这同样吸引了赵翼的目光,可以说,从一开始出现在闽浙一带的那些报纸与书籍,赵翼一本都没有放过。全都让自己的爱徒想方设法去搜罗一份过来仔细阅览。

例如《荷马史诗》、例如苏格拉底与其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当然也不乏西方的文艺作品,不过,更让他瞠目结舌的却是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还有那种更是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联邦制……

这大半年以来,赵翼几乎从文坛上消声匿迹,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位江右三大家之一是用心治学,可实际上,他却与其弟子一心地专研着这些东西。而且,也开始关注起了西方以及南洋起来。

不过,怎么也没有想到,何时在南洋出现了一个华夏联邦,而那在南洋颇有名声的兰芳公司,实际上也就是兰芳国,变成了这个联邦之中的一个行省,而且,这个华夏联邦居然打败了一个西方殖民强国,不仅仅俘获了其整只舰队,甚至还全歼了其近万精锐。

闽浙等地的读书人们知道这一则消息的人其实也不少,可是在他们的眼里,区区蛮夷和那些南洋华人小国之间的争斗,不过是一介小事。

可是,在熟知兵事,曾经在广东任职,接触过水师,并且经过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