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运物资援助。由于空运每月只能供应一万吨物资,因此,必须打通陆上交通线。为此,最紧迫的任务,是在雨季到来前进攻缅甸,修建从印度经由缅甸通往中国的公路。要完成这个任务,最好应由中国陆军和英国海军共同完成。

蒋介石接到罗斯福邀请后,指示史迪威和商震拟定在开罗会议上的提案。蒋介石希望打通缅甸陆上交通从而获得大量外援物资。因此,中国的提案主要是要求美国装备训练国民党军队,英军取得制海权,陆海配合,一举收复缅甸。这一提案经蒋介石、宋美龄、王宠惠讨论修改后确定。

11月20日,商震、王宠惠、林蔚、朱世明、董显光等先行到开罗。次日,蒋介石偕宋美龄、周至柔飞抵开罗。22日,开罗会议在美纳饭店正式开幕。

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及三国高级幕僚都出席了第一次大会。

会议关于反攻缅甸问题,以英国蒙巴顿提出的提议为基础进行讨论。蒙巴顿方案主要内容:(1)英印军第一方面军出英坊,夺取更的宛河西岸,如得手则从北缅孟拱前进,与中国驻印军会师于密支那。(2)第二方面军进出吉大港,前进目标限于布提当。此方案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印度的安全。要求中国远征军从龙陵、畹町向腊戍、卡萨进攻。而腊戍、曼德勒是日军主力所在,中国远征军吸引敌人主力,进攻更的宛河之英军,可乘虚直入。蒙巴顿方案还只限于北缅作战,根本未提南北水陆夹攻。这一个方案,充分反映了丘吉尔的战略思想。

丘吉尔虽然支持中国抗战,也希望打回缅甸,但他十分反对在缅甸进行大规模战役。这主要是由于:(1)他不希望看到中国人分享夺回缅甸的荣誉,进入英国殖民势力范围。(2)他认为对日作战的胜利,主要取决于摧毁日本海上交通线,封锁扼杀日本。主张首先攻打新加坡,夺取香港,而不应该在远离战斗中心的缅甸丛林中作战。(3)在缅甸的大规模两栖作战,会占用大量的登陆艇,影响拟议中登陆法国的计划。还会波及在意大利的大规模战役,违背英美先欧后亚的世界战略。

蒋介石认识到二战大局已定,需要保存实力,对付共产党,担心英军不予配合,孤军深入,将会再遭失败。于是,针对蒙巴顿方案,蒋介石提出反攻缅甸必须海陆同时作战,海军切断日军的海上运输联络线,陆军才可能取胜。因此,陆军作战,必须等待海上作战胜利方能开始。也就是说,只有当英国在孟加拉湾发动大规模两栖作战,中国军队才能入缅作战。蒋介石还提出,每月从驼峰航线运送的一万吨物资,也不能因缅甸作战而减少。蒋介石反复强调,反攻缅甸之胜利关键,全在海陆军能否同时配合,仅仅陆军集中,而无海军集中,无胜利把握'注:梁敬淳:《开罗会议》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63年版第123页。'。但丘吉尔仍然以优先考虑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为借口,表示英国拟抽调海军使用于孟加拉湾,预计1944年5月可以集中,至于登陆问题,因登陆艇不够,必须视登陆法国的情况而定。

此后,在蒋介石、丘吉尔双边会谈时,蒋介石提出,要求英国第二方面军从吉大港越过更的宛河进攻曼德勒。但英方认为这样战线拉长,后勤补给联络将会被切断,予以拒绝。

当时中国抗战已进入第六个年头,在前线失利、外援缺乏的情况下,国民党文武官员和军队叛国投敌者,无计其数。美国担心中国因滇缅路截断而失去信心,单独与日本媾和。如果一旦出现这种局面,美国对日战争的前途将不堪设想。美国认为,击溃滇缅的日军可以使东南亚战略形势发生有利于盟国的根本改变,使美国在缅甸和中国的地位得到加强,还可以从中国对日本实施最后的攻击。因此,罗斯福对反攻缅甸始终持积极态度,力促英国积极配合反攻缅甸。他还坚持两栖作战进攻缅甸海岸,首先直接进攻靠近缅甸的安达曼群岛的“海益”行动'注:F·C·琼斯等,《1942~1946年的远东》牛津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上册第254页。'。

由于中英双方各持一端,争论激烈,11月26日,罗斯福向蒋介石保证:美国可以拨出登陆艇,几个月内在孟加拉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两栖作战,南缅海军与北缅陆军同时作战。以此为条件,蒋介石同意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共14个美式装备师,供进攻北缅之用。

但在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上,英方仍始终坚持不能派海军登陆,强调欧洲战争的重要。美国海军参谋长金海军上将、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罗斯福的参谋长李海上将都强调指出:美国对欧洲战争已经有了很大贡献,反攻缅甸是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