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3/4页)

卡和加尔各答决议案。于是,宋子文紧急求见罗斯福,表示中国按卡萨布兰卡会议和加尔各答会议精神,已在滇西集中精锐部队,准备反攻北缅。如果英美放弃进攻南缅。中国也不愿单独进攻北缅。罗斯福回答道:对缅作战,势在必行,只是在计划上作一些变动。由于英美准备西西里战役,在印度洋都是旧军舰,登陆作战,必遭致大损失,但美国海军一定会提供援助。罗斯福还表示将尽量说服丘吉尔,使中英美三国一致行动。宋子文将与罗斯福会谈精神电告蒋介石后,蒋介石表示如英国放弃孟加拉湾配合作战,中国将不参加即将开始的战役。因为如无海军作战,中国供应线薄弱,赶不上日军集中的速度,最后势将面临战败的危险。'注:《中华民国史资料丛刊》译稿第二辑,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2~53页。'蒋介石还指示何应钦,在滇西集中部队一事,不必急于进行。中美英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就此搁置。

三叉戟会议:

1943年5月,英美军队在北非大举进攻,占领了北非沿海地区,为了协调战略计划,从5月12至25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华盛顿举行了第三次会议,代号三叉戟。中印缅战区指挥官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及其高级将领决定了登陆西西里岛的“哈斯基”计划,讨论了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和空袭德国问题。缅甸战役和中国战场问题也是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代表宋子文、蒋介石的总参谋长史迪威、在华作战的美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出席了会议。

会上,中国代表说明各次会议以来,中国政府已全力着手反攻,驻印军与滇西远征军已集结完毕,坚持要实行卡萨布兰卡及加尔各答会议拟定的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方案,受到英方的断然拒绝。英国表示,在盟军取得欧战胜利之前,不能使用大部队在缅甸发动攻势。丘吉尔宁愿绕过缅甸进攻马来亚或苏门答腊'注: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4卷第705页。'也不愿进攻缅甸。太平洋美国海军总司令尼米兹上将认为,可以通过海战取得战胜日本的决定性胜利,而夺回缅甸并不十分必要,但马歇尔与陆军部却不这样认为,'注: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纽约1948年版第773页。'他们支持史迪威立刻实施反攻缅甸的意见。会议出现了僵持的局面。

由于英国的坚决反对,中国又极力地坚持原议,美国转而采取折中态度。打通滇缅路,以曼德勒为前出的目标。为了满足中国对物资的需求,美国还提议加速修建从印度阿萨姆到中国的公路,增加经驼峰航线空运的物资数量,坚定中国抗战的信心。蒋介石坚决反对美国的提案,他在给宋子文的电报中指出:“倘反攻以占领缅北至曼德勒为止,不特无补于中国战场,且徒牺牲兵士,中国决不再蹈去岁覆辙。”史迪威当时评说丘吉尔“无论怎样都无法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转移开去,英国佬对太平洋战争是不感兴趣的。”'注:同上,第730页。'但由于当时英美正在准备西西里岛战役、意大利战役和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这些军事行动中,英国都需仰仗美国而不得不在表面上考虑美方的意见,加上中国的坚持,英国最终作了妥协,勉强同意维持以前的决议。最后,三方达成协议,以英国海陆军进攻缅甸海岸,控制孟加拉湾的制海权为中国军队进入缅北作战的前提条件。美国同意尽力增加对华空运作战物资,以美式枪械装备中国军队。'注:H·菲斯:《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纽约1957年版第129页。'虽然三国协议基本上维持了从前各次会议的主要精神,但实际的分歧并没有解决。正如会后英国总参谋长阿兰·布鲁克在日记中所写的:“我们的困难仍然是由对于太平洋问题的观点分歧所造成。我确信,在纸上我们要写什么可以随心所欲,但是这对我们的基本主张是没有多大用处的。”'注:布莱恩特:《形势的转变(1939~1943)》(A.BryantTheTurnoftheTide)伦敦1957年版第625页。'

魁北克会议:

1943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为了制定地中海战场的作战方针,加速准备“霸王”战役,确定此两战役与太平洋战争及印度洋战争之关系,'注:C·A·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上册第406页。'举行了一次首脑会议。8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高级官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代号四分仪。魁北克会议为中缅印战区取得的唯一比“三叉戟”会议前进了一点的是派一支3千人的美国突击队,罗斯福还许诺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