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部分 (第2/4页)

“你有多少人?”

赵率教答:

“三十八人。 ”

王在晋彻底郁闷了,眼下大敌当前,努尔哈赤随时可能打过来,士气如此低落,平时能

战斗的,也都躲了,这位平时特别能躲的,却突然站出来要战斗? 这都啥时候了,你开什么玩笑?还嫌不够乱? 于是一气之下,王在晋手一挥:你去吧! 这是一句气话,可他万没想到,这哥们真去了。 赵率教率领着他的家丁,三十八人,向前屯进发,去收复失地。 这是一个有明显自杀迹象的举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赵率教疯了。 但事实证明,赵先生没有疯,因为当他接近前屯,得知此地有敌军出现时,便停下了脚

步。 “前方已有敌军,不可继续前进,收复此地即可。 ” 此地,就是他停下的地方,名叫中前所。 中前所,地处宁远近郊,大致位于今天的辽宁省绥中县附近,赵率教在此扎营,就地召

集难民,设置营地,挑选精壮充军,并组织屯田。 王在晋得知了这个消息,却只是轻蔑地笑了笑,他认为,在那片遍布敌军的土地上,赵率教很快会故伎重演,丢掉一切再跑回来。 几个月后,孙承宗来到了这个原本应该空无一人的据点,却看见了广阔的农田、房屋,

以及手持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

'1452'

在得知此前这里只有三十八人后,他找来了赵率教,问了他一个问题:

“现在这里有多少人?”

赵率教回答:

“民六万有余,士兵上万人。 ”

从三十八,到六万,面对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孙承宗十分激动,他老人家原本是

坐着马车来的,由于过于激动,当即把车送给了赵率教,自己骑马回去了。 从此,他记住了这个人的名字。 就赵率教同志的表现来看,他是一个知道羞耻的人,知耻近乎勇,在经历了无数犹豫、

困顿后,他开始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勇气。 可他刚证明到一半,就差点被人给砍了。 正当赵率教撩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兵部突然派人来找他,协助调查一件事情。 赵率教明白,这回算活到头了。 事情是这样的,当初赵率教在辽阳的时候,职务是副总兵,算是副司令员,掌管中军,

这就意味着,当战争开始时,手握军队主力的赵率教应全力作战,然而他逃了,并直接导致了作战失败。 换句话说,小兵可以跑,老百姓可以跑,但赵率教不能跑,也不应该跑,既然跑了,就要依法处理,根据明朝军法,此类情形必死无疑。 但所谓必死无疑,还是有疑问的,特别是当有猛人求情的时候。 孙承宗听说此事后,当即去找了兵部尚书,告诉他,此人万不可杀,兵部尚书自然不敢得罪内阁大学士,索性做了个人情,把赵率教先生放了。 孙承宗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他之所以放赵率教一马,是因为他认定,这人活着比死了好。 而赵率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孙承宗的判断,在不久后的那场大战中,他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率教,袁崇焕的第五个帮助者。 惊变 天启元年(1620),孙承宗刚到辽东的时候,他所有的,只是山海关以及关外的八里地。 天启五年(1624),孙承宗巩固了山海关,收复了宁远,以及周边几百里土地。 在收复宁远之后,孙承宗决定再进一步,占据另一个城市——锦州。他认定,这是一个

至关重要的地点。 但努尔哈赤似乎不这么看,锦州嘛,又小又穷,派兵守还要费粮食,谁要谁就拿去。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孙承宗得到了锦州。 事后证明,自明朝军队进入锦州的那一刻起,努尔哈赤的悲惨命运便已注定。 因为至此,孙承宗终于完成了他一生中昀伟大的杰作——关锦防线。 '1453' 所谓关锦防线,是指由山海关——宁远——锦州组成的防御体系,该防线全长四百余里,

深入后金区域,沿线均有明朝堡垒、据点,极为坚固。 历史告诉我们,再坚固的防线,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历史还告诉我们,凡事总有例外,比如这条防线。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