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物,据说是家母和家父的定情信物。”说道最后,莫问隐约地急着那位早逝的母亲好像提过定情信物什么的,便随口说了出来。他一心回忆当时的情形,却没看到在他说出这话时,包拯忍不住抽搐的嘴角。

包拯不着痕迹地将莫问仔细地打量了一番,眼中精光连闪。他终于知道为什么自己第一次见到莫问就觉得他眼熟,莫问这长相可不是七分随了高高在上的那位。往自己和那位还是少年之交,竟然此时才发现。

想到莫问和那位之间可能的关系,包拯心里就忍不住叹气。包拯和少年相交,他们之间的关系亦君亦友。纵观古今,并不是说他私心偏颇,那位确实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仁君。可就是有一样让包拯忍不住头疼,那位对女色这方面实在是没有什么抵抗力,更加没有自制力。所以说在外面有个私生子什么的,这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包拯对莫问很是欣赏,从第一次见面就觉得这少年通古博今,在这个年纪是难得的学识渊博。到如今,包拯对莫问的好印象又加上了有勇有谋,而且身上有一股浑然天成的上位者气势。

想想京城里那两位殿下,包拯就禁不住为大宋的未来担忧。皇上子嗣单薄,而且仅有的两位皇子那身体更是比纸还脆弱。按照大宋前面几位先帝的寿数来看,皇上的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仅有的这两位殿下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够承继大统的样子。主弱而奴大,进而天下乱。

包拯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好官,自然不希望看到有那么一天。但是皇帝也是人,是人都会有私心。就算是那些子侄和自己也是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却总比不上直系血缘的儿子。

莫问轻轻一抖手,耍帅般地打开手里的折扇,轻轻地摇了摇道:“包大人已经看过了,此物的真假想必已经心中有数,那么在下的事情就摆脱包大人了。”莫问一边装13地摇着折扇一边想,这眼看着就到冬天了,天冷了,就不能再拿出这折扇招摇了。到时候若还是拿着折扇乱扇,那就不是装13,而是真的13了。

包拯刚要说什么,却禁不住被扇面角落里那一个小小的印章吸引了视线。有些不确定地对莫问说道:“小公子这折扇上的画可是名家手笔,难得一见啊。不知可否让老夫仔细观赏一番?”

莫问没有仔细看过扇子上的画,只是打眼看过,觉得还不错而已。此时看着包拯一副急欲观看的样子,也不疑有他,随意就将扇子递了过去。虽然他打算将这折扇作为自己的秘密武器,但是却并不觉得有瞒着包拯的必要,毕竟他这辈子应该遇不到和包拯为敌的时候了。

包拯接过莫问递来的折扇,先是因为没有预料到那不同寻常的重量,差点失手掉在地上。幸好他反应不较快,才没有失礼。莫问将折扇拿在手中,装模作样地仔细地看着扇面上的书画,注意力却着重放在了那角落的落款和印章上。

本小利大的产业 (2)

现在终于有一个皇上直系血缘的儿子,而且还是个身体健康,各方面都十分出色的儿子。按理说包拯应该高兴,可是身为皇帝若是传出私生子的名声,怕是难以服众。况且若是莫问的身上安上了私生子的名头,就算他再出色,要登上皇位也很困难,怕是要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包拯也不想看着一个好好的少年俊才就这么毁了。可是包拯忽然又想起柳明正昨日的表现,以他对柳明正这人的了解,他昨天的表现明显有些不符合他一向的性格。包拯很了解那些家族出身的人的想法,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家族的利益,其他的一切都要靠后。

虽说庞昱的相貌品性都不是女婿的好选择,但是就目前来说他的家世是除了皇家之外最好的。以柳明正的性格来说,肯定是巴不得将女儿送上去才对。昨天他带着一百多人跑过来就很能表明这一点,但是后来却就这么巴巴地走了就有些不正常了。

包拯忽然记起,这柳明正年少时可不是做过皇上的伴读,怕不是从莫问的长相上看出了写什么吧。如此就算自己想瞒,这件事恐怕也瞒不住。包拯思来想去,终于决定将这件事告诉皇上。他的脑子只适合破案,皇家内部那些弯弯绕绕的事情还是交给皇帝比较好。

包拯忽然没了声音,莫问禁不住向他看去,却发现包拯竟然在自己面前走神了,而且脸色变幻不定的,似乎是犹豫不决的样子,不由地有些奇怪。暗想,刚刚还好好的,怎么一会儿功夫就这样了?视线不经意扫过手上的折扇,想到,这包拯似乎是听到自己说起折扇的来历之后才这样的。难不成这折扇还藏着什么秘密?

莫问将折扇翻来覆去看了无数遍,鉴于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