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庞太师有些阴阳怪气地道:“老夫前来求见圣上正有要事奏禀,这件事关系到我国和西夏两国之间的关系,十分之棘手,老夫自认无能解决此事。不过包大人可是咱们大宋第一聪明人,老夫相信这件事到了包大人手里必定是手到擒来啊。原本正要差人去寻包大人,却不想在这里碰到,可见这件事和包大人有缘,怕是要劳烦包大人和老夫一起再次面见圣上,讲明事情原委了。”

包拯原本想以有事在身为由推拒,可是想到庞太师刚才提到这事关系到大宋和西夏的邦交,忽然想到,这件事很可能和皇上交代的事情有关系,于是从善如流地道:“大宋第一聪明人这个称号下官可不敢当,这只不过是大家抬举下官罢了,下官要是当真那可就是不知进退了。不过既然太师开口了,包拯不管能不能帮上忙也该尽一份力才是。”

虽然包拯的话处处透出谦虚的味道,可是听在庞太师的耳朵里怎么都像是在挑衅,于是冷冷地哼了一声,率先向前走去。

走到御书房门外,门口的小太监机灵地进去通报了皇上,很快两人就得到了皇帝宣见的旨意。

进了门,仁宗一脸笑意地看着包拯道:“包爱卿为何去而复返?”仁宗看着包拯和庞太师一起进门就有些头疼,这两人碰到一起从来说不到一块儿去,每次都吵得他头疼,偏偏他哪个都离不了。只是他刚才吩咐的事情,包拯应该知道轻重,怎么不去办事,反而和庞太师一起又回来了?包拯不是个因私废公的,难不成是有更重要的事情?

大宋和西夏(2)

包拯垂首道:“微臣出了御书房恰巧遇到太师,太师言有要事相商,包拯便回来了。”

“哦,是吗?不知太师所说要事为何?”仁宗将目光转向庞太师问道。

在西夏问题上庞太师一直是主和的,所以他对大宋和西夏的关系十分重视。此次前来正是要说那五个被莫问杀死的西夏人的事情。那五人虽然身上没有带任何证明身份的东西,但是从服饰和相貌上完全可以肯定他们就是西夏人。五个西夏人无缘无故死在大宋的国土上,万一西夏追究起来,要是处理不好的话,怕是免不了一战了。这些年西夏一直对大宋虎视眈眈,只是一时找不到开战的借口罢了。

如果是平常死了个把人,底下人也就处理了。可是死的人偏偏是外族,还是和大宋关系十分紧张的西夏人,底下的官员就不敢自作主张了。报上京城之后,庞太师也觉得十分严重,于是就匆匆忙忙地赶来报告仁宗了。

庞太师低头回话,却没发现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和他身边的包拯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包拯对于案件的直觉向来敏锐,他一听到庞太师提到西夏人,就马上意识到这件事绝对和皇上交代给他的事情有关。藏宝图出现的位置是在边关处,出了关就是西夏,被西夏人同时发现也不无可能。

据皇上所说,朝廷当时只派遣了十个人过去,而且个个武功高强,如此阵容最后都全军覆没,出手的势力肯定不小,第一个怀疑对象自然是和大宋敌对又靠近事发地点的西夏。而此时这么巧又有西夏人死在大宋境内,这就绝对不是巧合那么简单了。

“这件事就交给包爱卿去办吧。”仁宗等到庞太师说完,便开口道。他知道这庞太师拉着包拯来便是打了这个主意,要是包拯办好了,那么大宋和西夏还能平静上一段时间,要是包拯办不好,庞太师正好能够抓住这个把柄,排除异己。仁宗表面上装作对臣子们的矛盾一点不了解的模样,实际上这些朝中重臣的一举一动都被暗部记录在案,皇帝又怎能不知道。只是皇帝需要朝堂上的平衡,所以就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次庞太师抛出的陷阱他心知肚明,只不过在他看来要处理这件事也是非包拯莫属,便默许了。

包拯恭敬地道:“微臣遵旨。”他又何尝不明白庞太师的险恶用心,只不过这件事他还真的不能推脱。甚至他还要感谢庞太师将这件事交给他来办,皇上让他找藏宝图,可是却一点线索也没给他,根本就是大海捞针。而在他看来这五个被杀死的西夏人就是这个案子的突破点,他有种直觉,只要查到杀死这五个西夏人的凶手,藏宝图的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了。

于是包拯在开封府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又马不停蹄地向案发地点而去。案发现场是在官道上,那里每日人来人往的,就算曾经留下蛛丝马迹,如今怕也早就找不到了,不过还是要去看看的。幸好展昭已经回了开封府,就算在现场找不到蛛丝马迹,查看过尸体上的伤口,应该也能有所收获。

西夏境内,西夏国主李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