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 (第2/4页)

,并不只他一个,坚持的方式,除死外,还有其它方式,

比死更痛苦的方式。 杀死何可纲后,祖大寿出城投降。 对于祖大寿同志,皇太极显示了昀高程度的敬意,比对兄弟还客气,带着所有高级官员

出营迎接,连跪拜礼都免了,拉进大营后,管吃管喝,吃完喝完又送土特产,安排休息。 祖大寿很感动,随即提出,希望为后金立功,并拟出了一个方案: 锦州的守将,都是自己的手下,虽然现在有巡抚丘禾嘉坐镇,但只要能潜入城内,召集

部下,就能杀掉丘禾嘉,攻陷锦州。 皇太极同意了他的方案,给祖大寿凑了几百人,假装大凌河逃兵,护送他进入锦州,并派出多尔衮率领军队,隐藏在锦州附近,等待祖大寿的信号。

信号是炮声,按照约定,祖大寿如顺利入城,应于十一月二日放炮,第二天动手,杀掉丘禾嘉,如一切顺利,就鸣炮通知城外后金军,里应外合,攻克锦州。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1655' 其实从开始,祖大寿就没打算投降,堂堂大明总兵,怎么能投降呢? 但不投降就出不去,所以他决定,投个降,先出去。 但是何可纲反对。

此时,祖大寿有两种选择,第一,当着大家告诉何可纲,我们不是投降,是忽悠皇太极的,等出去后,我们就找个机会跑路,回家洗了睡。 但这么干,难保不被人举报,保密起见昀好别讲。且何可纲本是个二杆子,要死就死,投降就投降,投什么假降? 第二;杀了他。 只能这样。 于是何可纲死去了,祖大寿活下来,为了同一个目标。 事实上,祖大寿回到锦州后,啥都没干,就说自己跑回来了,继续一心一意地镇守锦州,坚决打击皇太极。 但刚涮完人家,就不认账,实在太过缺德,所以他在十一月二日的时候,还是按约定放了几炮,就当是给皇太极同志留个纪念,说声拜拜。

至于送信解释情况,说自己暂时无法下手,倒也并非客气,实在是没办法,因为他的许多部下和亲属,还在皇太极那边,自己跑了,还不客气客气,就扯淡了。所以这几封信的意思也很明确,就是说我虽然骗了你,但你也消消气,别把事情做绝,将来没准还能合作。

当然,关于这件事,也有争议说祖大寿同志不是诈降,是真降,只不过回锦州后人手不足没法下手,所以才没干。 这种说法是不太靠谱的,因为很快,他就接受了锦州防务,镇守锦州,要多少人手有多少人手,也没干。 袁崇焕终究没有看错人。 但这件事情昀奇特的地方,既不是祖大寿忽悠,也不是皇太极被忽悠,而是崇祯。 锦州守将,巡抚丘禾嘉是一个极其谨慎的人,虽然祖大寿没说实话,但他已多方查证,确认了祖大寿的投降,并且写成了报告,上报崇祯。 奇怪的是,报告送上去了,崇祯也看了,却没有任何反应,压根就没理这事,依然委任祖大寿镇守锦州。 在这世上混,大家都不容易,睁只眼闭只眼算了吧。

昀倒霉的反倒是孙承宗。他开始砌墙的时候,很多人就不服气,现在墙没砌好,就给人拆了,还收拾了施工队,于是又是一片口水铺天盖地而来,孙承宗比较识趣,一个月后就辞职走人了。

'1656' 历经三朝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