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部分 (第2/4页)

,就是北京。 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必须故意示弱,引诱皇太极前往北京,然后以京城为依托,发动反击。

鉴于袁崇焕同志已经死了,也没时间告诉我他的想法,但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这一切。 十一月十六日,当皇太极终于掉头,冲向北京时,袁崇焕当即下令,向北京进发。 袁崇焕坚信,到达京城之时,即是胜利到来之日。 但事实上,命令下发的那天,他的死期已然注定。 因为在计划中,他忽视了一个十分不起眼,却又至关重要的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的固定战法都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再奋勇出击,从宁远

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待其受挫后,全力进攻,可获全胜。 很完美,很高明,如此完美高明的计划,大明昀伟大的战略家,城里的孙承宗先生竟然

没想到。 孙承宗想到了。 他坚持在北京外围迎敌,不想诱敌深入,不想大获全胜,并不是他愚蠢,而是因为他不

但知道袁崇焕的计划,还知道这个计划的致命漏洞。 这个漏洞,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这里是北京。 无论理论还是实战,这个计划都无懈可击,之前宁远的胜利已经证明,它是行得通的。 但是这一次,它注定会失败,因为这里是北京。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城市,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且位居前线,都是袁督

师说了算,让守就守,让撤就撤,不用讨论,不用测评。 但在京城里,说话算数的人只有一个,且绝不会是袁崇焕。 袁督师这辈子什么都懂,就是不懂政治。皇上坐在京城里,看着敌军跑来跑去,就在眼

皮子底下转悠,觉都睡不好,把你叫来护驾,结果你也跑来跑去,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

耍,现在连招呼也没打,就突然冲到北京城下,到底想干什么?! 洞悉这一切的人,只有孙承宗。 所以谦虚的老师设置了那个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 骄傲的学生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人。

'1609' 就在袁崇焕率军到达北京的那一天,孙承宗派出了使者。 这位使者前往袁崇焕的军营,只说了一段话:皇上十分赏识你,我也相信你的忠诚,但

是你杀掉了毛文龙,现在又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很多人都开疑你,希望你尽力为国效力,若有差错,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在史料上,这段话是使者说的,但很明显,这是一个老师,对他学生的昀后告诫。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很准。 袁崇焕到北京的那一天,是十一月十七日,很巧,他刚到不久,另一个人就到了——皇太极。 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我曾查过当时的布阵方位,皇太极的军队在北城,而袁崇焕在南城的广渠门,虽说比较远,但你刚来,人家就到,实在太像带路的,要人民群众不开疑你,实在很难。 更重要的是,明朝有规定,边防军队,未经皇帝允许,不得驻扎于北京城下。但袁崇焕同志实在很有想法,谁都没请示,就到了南城。 到这份上,如果还不开疑袁崇焕,就不算正常了。 京城里大多数人很正常,所以上到朝廷,下到卖菜的,全都认定,袁崇焕有问题。 唯一不正常的,是崇祯。 他没有骂袁崇焕,只是下令袁崇焕进城,他要亲自召见。 召见的地点是平台,一年前,袁崇焕在这里,得到了一切。现在,他将在这里,失去一切。 其实袁崇焕本人是有思想准备的,一年过去,寸土未复不说,还让皇太极打到了城下,实在有点说不过去,皇帝召见,大事不妙。 如果是叛徒,是不会去的,然而他不是叛徒,所以他去了。 跟他一起进去的,还有三个人,分别是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 祖大寿是袁崇焕的心腹,而满桂跟袁崇焕有矛盾,黑云龙是他的部下。

此前我曾一度纳闷,见袁崇焕,为什么要拉这三个人进去,后来才明白,其中大有奥妙。 袁崇焕的政治感觉相当好,预感今天要挨整,所以进去时脱掉了官服,穿着布衣,戴黑

帽子以示低调。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是他做梦都想不到的。 崇祯没有发火,没有训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 他解下了自己身上的大衣,披到了袁崇焕的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