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0章 凤阳 (第2/3页)

好书推荐: 快穿之魅魔榨汁机

始终保持住的,让大明能始终具备碾压式的优势!

……

朱久炎出了徐州,第一站就是凤阳,因为他得去祭拜皇陵。不管是在政治上,或是从情感上,这都是比眼下的军事作战更重要的事情。

军事作战有无数大将可以代替指挥,跟祭拜凤阳皇陵,却非得朱久炎亲自来不可。

凤阳皇陵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竣工于洪武十二年,前后施工十三年多;皇陵占地两万余亩,此处安葬着他皇爷爷的父母及兄嫂、侄子的骸骨,也就是大明皇族的祖坟。

朱久炎在正殿恭敬地拜了曾祖仁祖淳皇帝、淳皇后陈氏,以及老朱的兄长南昌王朱兴隆、次兄盱眙王朱兴盛、三兄临淮王朱兴祖的石牌位。

拜祭完了凤阳皇陵,朱允炆在凤阳与当地的文武寒暄了会儿,顺带着将吴王朱允熥介绍给他们认识,毕竟以后是要一直打交道的。

对于这所谓最尊贵的藩王,朱久炎可没什么好感,畅通园那次,若不是朱允熥缩得快,朱久炎都敢把这骄奢淫逸的家伙打出翔来。此刻夺了江山,朱允熥这个朱允炆的亲兄弟、懿文太子的直系血脉,自然得好好的处置。

也不用想太多,规矩都是现成的,带来凤阳守陵,好好的守着祖宗,过点清平日子,别再想以前的奢侈生活了。若是表现好,过两年,降个郡王,扩大点活动范围,当然还是在皇陵这一带;若是还想弄些狗屁倒灶的事,那就继续当吴王,当然这个时候的吴王可只能去下面当了,或许还有机会追到朱允炆,跟他去讨个公道。

朱允熥倒是一直是个识相的人,也知道自己跟朱久炎心中是个什么印象,跟随北上的一路上,倒也老实得很,所以朱久炎今天才带他与诸位凤阳官员好好“认识”一下。有了朱久炎的亲自嘱咐,以后朱允熥在凤阳的生活上,虽不至于有多大改善,但绝不至于受到侮辱。

朱允熥的事情处理完,接下来倒是真的有闲心仔细看看凤阳的风土人情。凤阳的环境还是很好的,元末战乱,京杭大运河堵塞,但是这对于淮北这里不是一件坏事,因为水量减少;再加上老朱建国后在凤阳种植了大量的陵林,导致凤阳的森林覆盖率极高,所以自然环境恢复得很好。

至于人情,凤阳除了是皇族犯错之后的专门幽禁之所以外,还是很多罪臣无数的罪臣在地里插秧。凤阳因为是元末战乱的主战场,人口所剩无几,尽管老朱当年迁徙不少苏南的百姓到这里,但是仍然人口还是不多,老朱于是让大量罪不至死的罪臣到这里种地,就算是相当一部分被发配去了边疆地区,凤阳这里仍然有很多的罪臣。这也算是对他们进行“下乡再教育”了。

朱久炎经过实地考察,发现什么“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之类的俗话都是满清时期瞎编的。怎么都是大明的中都,皇族的龙兴之地,朝廷每年都有大力扶持,生活上绝不会京畿地区的差。

并且在这里当官的人是绝对不敢胡作非为的。不说这里常年驻有守陵的中都兵马,单说大明的开国勋贵家族大多数都是淮西出身,祖宅也都在这附近,一板砖拍下去,不说拍到勋贵子弟,随便一个百姓搞不好都跟公侯之家沾亲带故,随便一搞就上了天听了,可谓倍受朝廷关注,哪个官员想不开,敢乱来?所以凤阳的吏治是非常清明的。

朱久炎之后接见了凤阳的父老。这也是传统了,老朱当年几次来拜祭皇陵都是接见了凤阳父老,朱标两次过凤阳也都是如此,朱允炆……来没来得及,江山就没了。总之,凤阳的人没几年就可以见到当今大明地位最高的几个人之一,这也是凤阳吏治清明的原因之一。

之后朱久炎自然要跟有名望的几十宿老当众说上几句,“诸位父老,我父皇虽在京城,但是一刻未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若是有官员不法;若有胥吏不廉,尽可以和我说。”

为首的这个已经年近七十,名叫徐冒,据说是徐达的同辈兄弟。头发雪白徐冒中气十足地说道:“回太子殿下的话,我们的日子过得都好,没有官员不法,也没有胥吏不廉,就是人口太少了,看着那么多的上田荒着不得劲,想开垦又没人。殿下能不能让地方官把这里的水道再修一修,让我们能用水更便捷。”

朱久炎斟酌着说道:“地方官自有地方官的考量,我不能妨碍他们治理地方,这很不好。不过,我可以私人捐点钱,给你们干这个事。”

朱久炎知道,若他这个太子说了话,那就是个指示,地方官不干也得干。越级指挥很不好,百姓们虽然淳朴,但有些人还是有坏心眼的。到时候若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弄不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