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线上奔腾的是金戈铁马的征伐。那肃穆的钟楼鼓楼、高耸入云的大雁塔、香火鼎盛的慈恩寺,都是历史沉甸甸的落笔。再看那城中熙来攘往的中外游客、集市上曼妙的歌舞、风流倜傥的男子和体态丰盈的女子,无一不让人心醉神驰。最让世人惊叹的,还是长安城那冠世无双的精妙布局,初唐时卢照邻曾赋《长安古意》一首,内有“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之句;骆宾王有《帝京篇》,也慨叹“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诗仙李白更在《古风》中纵酒高歌长安“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虫工←木桥 书←吧←

第9节:后梁枭雄录(9)

长安城的雄伟、瑰丽和壮观,长期以来都被骚人雅客所赞美。外城共有十二城门,分别开立在城墙的四周,城墙里道路横平竖直,仿佛用刀刻斧削一般隔开了近一百个区域,从城墙上俯视下去,整齐划一,井然有序。这些区域被称做坊。渭河、泾河、洛河、灞河、沣河、浐河、洨河、灵诏河在关中平原上缓缓流过,将长安城紧紧地抱在怀里,因此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宫城东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更是世界闻名的建筑文化奇葩。

但恰恰是这座美丽的城市,在公元880年末的时候,陷入了恐慌。当时的人们只顾收拾家当,一路西逃,想暂时避开汹涌而来的黄巢义军。他们以为只是暂时离开,等到局势稳定以后还可以继续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生活。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黄巢和唐廷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这里马上就要发生一场战斗。但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颗关中平原上最璀璨的明珠,竟然在以后的千余年里,彻底失去了作都城的资格。

太极宫内此时一片慌乱。自从义军攻破东都,直抵潼关,朝中的大臣人人自危,每天都有人暗自遁逃。唐僖宗也已经多日没有上朝,每日只是和几个亲信茫然相对。中尉田令孜极力主张弃城出逃,赶往蜀地,甚至抬出“安史之乱”时唐玄宗的历史作论证,意思是古已有之,今天自然也可以效仿。另外几个大臣知道田令孜一贯和蜀将王建暗自沟通,这次让僖宗幸蜀自然别有用意,但皇帝左右护卫都是田令孜的人,谁也不敢点破这一层窗户纸,只是唯唯诺诺。僖宗心里也依稀明白,但田令孜积威已久,就算是皇帝也不敢公然反对,只能托词诸道兵马即日就将勤王,先派张承范领兵三千助守潼关去了。田令孜却在暗中使坏,张承范去兵部只领到了三千老弱残卒,朝潼关蹒跚而去。到了潼关,兵饷迟迟跟不上,眼看得义军满山遍野,驱驰而至,呼喊声响彻天地,张承范无奈,只得率领兵士出战。但腹中饥饿,又怎能挡得住义军虎狼之势?不到一日就四散溃败,被义军生生夺了潼关,距长安已不足百里。随后义军攻陷华州,自长安城头已经能看到华州上空的硝烟了。这时唐僖宗仍然心存侥幸,让吏部拟文封黄巢为天平节度使,即日就赴镇上任。可黄巢已经能望到长安城头的云彩了,又怎么肯就此退兵?倒是田令孜看僖宗仍然不肯动身,情急之下买通凤翔援军将领假扮义军攻进长安,许诺他进城后可自取财物。于是义军还在华州休整的时候,长安城里倒大乱起来。田令孜遂带五百神策军,挟着僖宗及其二三子,出金光门直奔蜀地而去。

第二天,黄巢率兵朝长安进发。队伍才到渭桥,就看到唐廷群臣立在道路两旁迎接,并奉上黄金銮驾、宫城印信等物。黄巢见状自然喜不自胜,戎服兜鍪,昂然入城,后面的众将官也都锦袍绣带,盔明甲亮。十几万兵马浩浩荡荡进了城,黄巢唯恐义军取得胜利后滋生骄傲情绪,骚扰长安百姓,于是颁布严刑峻法,申明军律,不让军士劫掠百姓。同时把大明宫门也封闭起来,不让军士出入。黄巢以身作则,没有进宫居住,只待在田令孜府上。

义军中有个把投机分子看进了长安,却不能随心所愿,不由得有些怨言,于是就在军中撺掇其他士兵,纠集出来骚扰百姓,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城内各处还是发生了规模或大或小的骚乱。军士们横冲直撞,骚扰百姓,一些下级军官起初还制止属下,后来眼看不能约束,竟然也率众哄抢财物、焚掠都市、杀人满街,城中稍微富裕一些的人家,十室九空。

黄巢进了长安后,忙于处理各方事务,听说长安城中有骚乱,便问是怎么回事。下属们知道他治军严厉,唯恐他知道真相后要严厉惩罚,便伪称有潜伏的敌人在兴风作浪。黄巢下令严加整顿,下属们得了这道命令,更是有恃无恐。过了几天,黄巢才知道是自己手下的兵士惹了乱子,盛怒之下连杀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