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斩除三尸 (第2/3页)
绿色的蠕虫,长二寸,会引起人头部强烈的胀痛感。
中尸居住在背部中央夹脊穴一带,脊椎两侧,是蠕虫的一种,比上尸略短粗,头部有一些须状的触手,一旦中尸偏离背脊,寄主就会受到驼背的困扰。
下尸生活在尾闾**,有决定人类生死的能力。
下尸是血红色的,浑身长着细密的短毛,裹在厚厚的黏液里。
关于它的形状,一种说法是与蚕相似,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如同长到五个月大的胎儿。
三尸除了寄生虫的尸体解释之外,还被认为是人体邪气所化。
《云笈七签》卷八十一曰:“其三尸者,托阴气以为灵”,又曰:“人死后魂升于天,魄入于地,唯三尸游走,名之曰鬼。”
无论灵或鬼,都是道门中极为常见的名词,其本质也就是天地间异于阴阳之气的邪气。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医学中认为人体之所以得病,便是因为外邪入侵所致,而三尸作为人体邪气,便不难理解为何道教认为人体所得种种疾病皆因三尸而起。
三尸危害人体,道教因此有了种种杀灭三尸的方法,并以斩三尸为得证金丹的基本前提。这些方法主要包括:
一、药物
如何斩灭三尸,道书中提到了众多的药物和药方,常见的包括黄精、丹砂、茯苓、白芷、桃叶(一云桃根)、芜荑等。
《云笈七签》中记载了诸多药方,如:“三月三日取桃叶,一云桃根,捣取汁七升,以大醋一升同煎,令得五六分,先食,顿服之。隔宿无食,即尸虫俱下。”
也有“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之说。
考其药性,味甘性平,有补中益气,润心肺,填精髓,助筋骨之功。
丹砂味甘性寒,主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益气,轻身,使人精力旺盛,不易衰老,杀精魅邪恶鬼,通血脉,止烦渴,悦泽人面,镇心,主尸疰抽风,解胎毒痘毒,驱邪虐。
茯苓味苦性平,能够安魂养神,调脏气,除肾邪。白芷则味辛性温,可以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散胃、肠、肺三经之邪,而以胃经为主。
桃叶味苦性平,可除尸虫,去疮毒,治恶气。
芜荑味辛性平,主治五脏邪气,散毒化石,杀虫散瘀。
不难看出,这些道教中用来杀三尸的药物,都具有一定杀虫驱邪散瘀的药效,其医学底蕴也正在于此。
二、行气
医学虽无法具体解释气在人体中的功用,但行气对人体的益处却早已为世人所共识。
行气同时是道门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之说。
养生术至关重要的有“三事”:“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指出“人得天地之气以生”,得气则生,失气则死。足见道教对行气的重视。
三、符咒
符咒包括符箓和咒术,是道门的重要法术之一。
除三尸之咒术符箓有《上玄灭欲斩尸变景流光玉符》。
上曰“当于色欲之门,北向衔刀,请一杯清水,面临水上,师于弟子后,叩齿九通,咒曰:上尸青欲,自号彭倨,变化九种,鸟头蛇躯。混沌无心,或沉或浮。贪欲滋美,华色自居。走作魂魄,司人过咎。断人命根,气散神游。放浪三宫,小虫无劬。真人甲乙,佩箓带符。色欲已断,死路已除。”
“元始有命,请斩尸头。三台监形,,速出无留。灭根绝种,勿使遗余。甲乙练真,三宫清虚。五帝监映,太一定书。北元沐浴,冠带行畴。”
“飞度天界,流景玉舆。遁变上清,乘空遨游。毕,取所衔刀,师以绕弟子头结九过,下所卷玉符,埋于色欲门下,以杯水灌上。行此之道,上尸即灭,色欲自除,身过天徒之界,形魂无复苦恼之患。”
道门在施符念咒的科仪当中,自身就已经暗含了清洁消毒之类的卫生防病措施,而其符箓的制作材料为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丹砂、桃木之类。
在念咒驱三尸的同时,对人本身也进行了一次心理暗示,它首先要求念咒者心平气和,清除杂念和种种妄想,排解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其次要求念咒者诚心诚意,信赖符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