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看你那个猴性子,你看牛牛都比你沉得住气。”知道自家老婆的性子,但萧山还是忍不住跟自家老婆开了个小玩笑。

“切,什么沉得住气,就一二十五岁的小老头,完全毫不朝气。”萧母啐了一旁的萧太一一口,“别转移话题,知道你肚里货多,赶快招来。”

萧太一在一旁赶忙举手投降,不想这躺着也中招。

“这个公司嘛,我知道的也不多。它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萧山整理整理思维,慢慢说道。

在四十五岁至五十岁这批党的官员中,萧山算是比较开明的那种,如果非要划分派系的话,他应该算是改革派。

特殊时期前,他已成年,而且饱经风雨。即使在那种滚滚的红色浪潮中,他也保留了自己独立的思想。那场所谓的大革命所带来巨大破坏让他更是警醒、更是反思。76年反正后,西方国家的很多事务在国内也不再是禁忌之物,那时的萧山如一块干涸的海棉一般,疯狂的吸收着国外的一切新事务、新思想。虽然抑于外部的大环境,不便表达,但已有了自己较为成熟的思想。

“公司由股东投资成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是公司的治理机构。将资产委托给职业经理人,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给予经理人员合适的激励政策,鼓励经理人员为股东创造价值。”萧山回慢慢复述着头脑中的记忆,“至于说合资后,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还算不算国企,这还真不好说。这跟国内的经济所有制完全是两个根本不一样的东西,没法用国内的企业形式来套。”

萧太一真是惊讶了,太惊讶了。

说实话,他真想不到,在自己的身边,竟然有这么一个大拿。

要知道就萧太一所知,在历史上,在这个时代的中国大陆内,除了一些大学、研究机构,知道这个公司组织形式的还真没几个,更不用说知道什么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公司治理机构、经理人激励这样的高深理论了。但不想他这个便宜老父不但知道,而且好象还有很深的理解与研究。有这样理解的,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厅级官员中,那是万不存一。

在这个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萧山这样的有理论、有知识、有理想、有方法的干部应该很容易就能上去。但在萧太一的记忆中,在这场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却没有萧山的身影。

也许,这便宜老爸在某个时点还是踏错了节奏,所以还是被时代淘汰了。不过,既然我来到了这个世界,虽然对某些细节不清楚,但中国大陆大的政治潮流还是清楚的,况且自己的事业要发展,在政治上也需要一个护航。也许我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来改变这便宜老爸的政治生命。

想到这,萧太一知道该自己出面了。

第十一章 首提租赁

在萧家三口在家里议论这个新闻的时候,这个新闻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中国。在隔萧家不远的市委大院中一个苏式别墅中,市委书记方国伟看后沉思不语。

而在隔江洲市三百公里的西南省委大院中,省委书记汪国兴看完这则新闻后,仅说了一句,“看来西南省的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步伐要迈大一点啊,要不就跟不上中央的步伐了。”

“妈,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式跟国内的工厂完全不一样,不过最多十年,在中国将遍地都会是公司,国内大部分的企业组织形式都会以公司的方式存在。”萧太一说。

“我说儿子,你什么时候成预言师了,没发烧吧。”余燕把手搭到自家儿子额头上,“也没发烧,咋净说些胡话呢?”

萧太一把自家老妈的手拿开,“妈,这咋就成胡说了呢?你看这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天天大家都在喊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就得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怎么理顺?谁都没经验。这时候公司制这种组织形式可有大用了。通过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国家可继续保持产权的国有特性,又能将经营权真正交付给企业,让企业自己去决定要生产什么、该生产什么、能生产什么。一旦国家领导人认识到了这点,公司制就会大行其上。”

“说得有理,奖励一个,”萧母在萧太一头上轻轻一磕,“老萧,你说我们大江摩托车厂也能引进一个外资合作多好,既能引进新技术,还能引进资金,哪象现在要死不活的,看着都受累。”

“这也倒不是不可能,”萧山沉吟了一下,看这个bj汽车总厂与美国汽车合资的趋势,国家应是在造外资引入的势,“不过暂时是不太可能的,得看政策,一时半会应该还是不可能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