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2。 描述

(1) 时间像流水,抓起来就是金子

狄更斯曾说过,延宕是偷光阴的贼。一天24小时,为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空留一片悔恨。有成就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绝不虚度年华。

《故事时代》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从26岁开始,即从1916年元旦那天起,每天都要核算自己所用的时间,每个月底做小结,年终做总结。他56年如一日,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靠的是记日记。没有什么能打乱他的这一习惯—— 休息、看报、散步、剃胡须……甚至女儿找他问问题,他都要在纸上做记号,一丝不苟地记下用了多少分钟。

他想方设法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下脚料”:乘电车时复习需要牢记的知识;排队时思考问题;散步时兼捕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演算习题……读书时间盘算得更细,“清晨,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 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他算出自己一个小时的看书进度是:数学书4~5页,其他类书20~30页。最令他自己满意的是1937年7月,“这个月我工作了316小时,平均每天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

他统计自己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时间为1906小时,超出原计划6小时,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13分;与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时。1967年他77岁,他对这一年时间的统计是:读俄文书50本,用去48小时;法文书3本,用去24小时;德文书2本,用去20小时;游泳43次;娱乐65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用去151小时……

他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他将它视为神的赐予,于是时间也就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这个牢牢驾驭了时间、创造出“时间统计法”的人,就是当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可是很多人却无视时间的流逝,没有时间概念。在他们眼里,半个小时很短暂,浪费一天也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不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不会认真对待你。时间抓不住就像流水匆匆,抓起来却像金子般沉甸甸。

(2) 冷静思考,有条理地安排事情

遇到事情不是冷静地思考,做出合理的安排,而是想到哪里就做到哪里,常常会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新家教》中有一则故事:

威尔逊和同学要到山里去参加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向他们介绍了营地的一些情况,并为他们的准备工作提出了建议,让孩子们自己回家去准备营地生活用品。妈妈问威尔逊是否需要帮忙,威尔逊说自己能够照顾自己。在他出发前,妈妈检查了他的行李,发现他没有带足够的衣服,因为山里要比平原冷得多,显然威尔逊忽视了这一点。妈妈还发现他没有带手电筒,这是野营时经常需要带的东西。但是妈妈并没有给他更多的提示。

习惯三:做事有计划(2)

威尔逊高兴地走了。过了两天,他回来了,妈妈问:“怎么样,这次玩得开心吗?”

威尔逊说:“我的衣服带得太少了,而且由于我没有带手电筒,每天晚上都要向别人借,这两件事搞得我好狼狈。”妈妈说:“为什么衣服带少了呢?”

“我认为那里的天气会和这里一样,所以只带了平常穿的衣服,没想到山里会那么冷!下次再去,我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下次如果你去佛罗里达,也带同样的衣服吗?”

“不会的,因为佛罗里达很热。”

“是的,你应该先了解一下当地的天气情况,再作决定。那手电筒是怎么一回事呢?”

“我想到要带手电筒,可我忙来忙去,最后把手电筒给忘了。我想,下次野营时我应该先列一个单子,就像爸爸出差时列的单子一样,这样就不会忘记东西了。”

威尔逊的尴尬是计划不周造成的。做事情之前不冷静思考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常常会让人顾此失彼。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就要教孩子学会有条理地安排事情,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3) 今日事,今日毕,及时完成才能从容不迫

您可能会发现孩子定好了计划却总是没能按时完成,常常把当天要做的事情推到第二天去做,还在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