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 (第2/4页)

山外大乱。有人高声喊喝: “七弟莫惊,六哥来也!”随着喊声,杨六郎、杨令公率兵增援。

这父子二人怎么才来呀?唉,编书人长叹一声,暗笔交代一段掺案。

却说金鞭镇殿王呼延赞守在城头,万分警惕。时近中午,厨子孙九送来两盘包子。,呼王吃罢,七窍流血,当场死亡!你道为何?原来,潘仁美为害杨家将,用一百两黄金买通孙九。 恶厨胆也够“肥”的,竟在包子里惨进砒霜,当场害死呼王。仅仅过了半个时辰,潘仁美就把孙九杀了,并宣布呼王暴病而死。至于那根挂旗、挑灯的长竿,直到二更天还安然竖立。总兵陈林满腔怒火,可是他惹不起元帅。由于高竿下有里外三层重兵把守,他也靠近不得。出于无奈,他只好在远处射出一支利箭。论箭法,他很平常,距离又那么远,本来只想撒撒火,没报什幺希望。也是老天爷怜悯忠良将,那支利箭却意外地射碎了红灯,杨令公,杨六郎才带兵冲到山口。

七郎一见救星,精神大振:“六哥,快来杀死他们,替大哥、二哥、三哥、五哥报仇!”

“你说什幺?”杨令公、杨六郎大惊失色。“老七,几个兄长怎么啦?”

杨七郎边战边说:“大哥被射死、二哥被砸死、三哥被踩死,五哥跳了山涧……”

“番贼,拿命来!”杨令公痛子心切,金刀一摆杀进山口!

杨六郎足智多谋:糟了,应该救七弟出来,不该让爹进去。两狼山像个口袋,钻进去容易退出来难!现在说什幺都晚了。保护老爹要紧。他一抖大枪,杀人重围。身后的十万兵紧跟主将也进来了,两狼山第二次血战更加激烈。

还才叫大战,双方数十万兵马,直杀得天昏地暗。从二更杀到亮天,从亮天杀到黄昏,战线拉出十余里,辽兵又射出火攻箭。直到夜暮低垂,才暂且休兵。杨令公看看身后,十万兵马只剩下二百多人了,不由长叹一声,老泊横流。

“父亲。”六郎、七郎扶着爹爹下马,“您看山坡上有座古庙,先休息一会儿吧。”

“七郎。”令公边走边问,“金沙滩几时交的兵啊?”

“刚过中午,就打起来了。”

“奇怪,怎么二更天才落红灯?”

“爹,我也纳闷呀。您和六哥若及时赶到。胜利是咱们的,结果呢,里边苦战,外边闲着,不败等什么?回到雁门关。得问问呼王!”

爷仨来到庙前抬头一看,庙门有匾,月色照得清楚:“苏武庙”,庙门外立着块石碑:“李陵碑”。苏武、李陵都是汉武帝的臣子,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饮雪吞毡,持节不屈;李陵率五千兵马北伐,被匈奴擒拿,怕死投降。这些典故,杨家父子都知道。令公长叹: “六儿、七儿,到任何时候,要学苏武,莫效李陵!”

“孩儿记住。”

“为父觉得寒冷,你们去寻些柴草。”

“是。”哥俩抬柴。由于荒芜,他们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

令公又累又饿,年近花甲的老人家,不经折腾了。猛然问,见山坡上来了两盏小红灯,有二人轻轻呼唤: “老爹参,您在这里吗?”

令公纳闷:六儿、七儿从哪里弄来灯笼?他们明知我在这里,怎么还故意询问,“儿呀,爹爹在此,过来吧。”

“拜见爹爹!”原来不是六郎、七郎;而是四郎、八郎。二人头戴小帽身穿青,分别拎着灯笼、食盒,双膝跪倒,大礼参拜。

令公大惊 “四儿、八儿,你……你们这是怎么?”

“不敢欺骗父亲。我二人奉七弟之命,山口调兵,中途被辽国拿获,萧皇后将我二人招……招……招了驸马!”

“什么?你,你,你二人效仿李陵?”

“孩儿知罪。请爹爹先吃口饭吧……”

“唉,你们都读过书,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莫非忘净了吗?”

“孩儿该死,该死……”

杨令公心如刀绞。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六、七儿能不能出去,还在两可之间。如果出不去,杨家只剩眼前这两个孽障了。八郎是义子,四郎终是骨肉?叫我怎么办啊?有心杀了他们,现在下不得手,如果留着他们,杨门难容叛徒!苍天啊苍天,你怎么不睁眼!想罢多时,把手一摆:“你们去吧,你七弟心里蒙不得灰尘。他若回来,你们就走不成了。记住,从今之后,你二人不准姓杨!”

“爹爹!”

“快去!”

杨令公见四郎、八郎走远了,心中回忆往事:父亲杨衮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