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 (第1/4页)

达兰来了,说:“哟,太子师傅,又是大翰林,捆书这样的差事自己干呀?”

宋濂说他从明天起不是太子师了,回家养老去了。

达兰连说可惜,今后上哪儿去找你这样的好师傅呀?我们潭王可是对他的老师念念不忘啊。

宋濂说:“听说潭王也要到自己的封地去了?”

达兰说:“明年春天吧,现正在长沙选王宫宅基呢。”

宋濂说:“潭王很聪明,皇子中只有燕王和他最出类拔萃。”

达兰说:“这都是老师教的好啊。”

宋濂见她手里提着个包裹就问:“有事吗?”

达兰把包裹送到宋濂面前,打开来,原来是楚方玉的文稿《珍珠翡翠白玉汤文存》,达兰说:“有人让我捎给先生。”

“楚方玉的新作?”宋濂迅速地翻看,说:“她还在宫里吗?她怎么样?我们没能帮上她,后来连打听下落的机会都没有了。”

达兰带着哭声说:“先生再也看不到楚方玉了。她在写完这文稿后,自杀了。”

宋濂呆了半晌才叹气连声说:“可惜,可叹,可怜,自古红颜薄命,楚方玉尤其可怜。”他掂着文稿说:“我会把这文稿替她刊刻问世的。”

达兰说:“她说先生能知道她的意思,看来真的知道,我也了却心愿了。”

达兰见宋濂急着要走,问他有什么事,他不愿告诉她,他临行前要去看看老友刘伯温,宋濂刚刚知道他因买坟山的事被人构陷下到了大牢中。他不禁想起他还在安远县令任上的事,他和刘基在武胜村溪水边钓鳊鱼,刘伯温就从卦象里测出了他有牢狱之灾,果然言中了。宋濂感到凄凉,连刘基这样曾为大明江山的奠基立过不朽功勋的人都落得这样的下场,天下还有什么公理可言?难怪古人传下来“伴君如伴虎”这样的警世名言。

在宋濂动身去刑部大牢时,朱元璋也在为刘基的事不安。

朱元璋在屏风前走来走去。云奇进来说:“进膳的时间到了。”

朱元璋说:“催什么催?朕没胃口。”

云奇便不敢再出声,退到门外等。朱元璋忽然说:“备轿!朕到刑部大牢去转转。”

云奇很惊讶,去那种地方?他提醒皇上,味道很不好,会熏着皇上的。

“别啰嗦。”朱元璋说,他要去看看刘伯温。

云奇望着朱元璋的眸子里,有不忍之色。就试探地说:“皇上是不是要放了刘伯温啊?”

朱元璋并不答话,往外便走。

朱元璋当然不会知道,此时他的宁妃已经搬动了岳父郭山甫的大驾,到了福建的谈洋地界。

郭宁莲骑在马上,武士们簇拥着一台大轿,有十多个随从跟着,走在山路上。

已相当老迈的郭山甫白发苍苍,半躺半坐在轿中,轿帘高挑着,一路欣赏着山光水色。他们终于在当地农夫的指点下,找到了吴云状告刘基强买的那块地,既不靠山,也不临水,太普通了,连不懂风水的郭宁莲都说,什么龙脉,连蛇脉也够不上,纯粹是陷害。

郭山甫总要认真测一测,他吩咐驻了轿,支起了罗盘,测量着。

女儿说,还用得着测吗?难道这其貌不扬的一块地真的会是帝王田?

郭山甫说:“那不是要天下大乱了吗?”

知道底细的只有马秀英,她也就格外盼望郭宁莲快回来,带回郭山甫权威的论断,刘基也就转危为安了。

就在这时,马秀英听管事太监说,朱元璋带着云奇上刑部大牢去提审刘伯温了。马秀英的头嗡一下涨大了,为防万一,她不便出面,马上叫朱标也跟过去,看看父皇要干什么,如果下手杀人,她会拼死阻拦,一定要等郭山甫的消息。

朱元璋的轿子一到,立刻引起一阵恐慌,原来大牢院前竟停放了上百个轿子,还有坐骑,许多随从拥挤在那里,赶集一样,热闹非凡。

“皇上来了”的喊声此起彼伏,有些官员急忙从牢中趋出,有的急忙溜走,走不了的跪倒路旁一大片。

朱元璋又惊又怕:“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云奇告诉他,这些官员全是来狱中探望刘伯温的。若不,云奇怎么劝皇上赦免了他呢?他人缘太好了,这几天就推不开门了。

朱元璋的脸涨得如同猪肝色,他怒不可遏地说:“这是与朕作对!朕要杀他,你们却来为他壮声色!走!”立刻上轿,方才涌到心头的同情和怜悯一扫而光。

云奇问:“皇上不看刘伯温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