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2/4页)

历代都有帝王倡导“薄葬”,如汉文帝刘恒,《史记·文帝本纪》载:“上常衣綈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但后来的盗墓事件证明,汉文帝所谓的“薄葬”,是假的。《资治通鉴·晋纪》(卷八十九)记,愍帝司马邺(270…317)建兴5年(315),“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得金帛甚多,朝廷以用度不足,诏收其馀以实内府。”

当然,盗墓者盗墓的动机多种多样,贪财仅是其中之一。如伍子胥、武则天那般行报仇雪恨、政治打击的,也不鲜见。至于,如广川王刘去、始兴王陈叔陵之流的变态盗墓、兴趣盗墓,古往今来,都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盗墓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我曾去过埃及,同行介绍,那里的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考古工作者普遍认为,现在尚没有遭受盗墓发的古墓,包括帝陵,都是“万劫余生”,90% 的墓下葬后在100年内,会被盗发。河南省洛阳市北北邙山一带,曾古人眼里上等风水宝地,是古代著名墓葬区,但在那里过去同样看到了令人痛心的频发的盗墓现象。《中国人盗墓史》出版的意思,不在于好看、猎奇,而在对自古有之,仍在继续的盗墓现象的揭露、曝光。

倪方六君是一位资深记者,同时又在研究历史和考古。数年前,他曾为我们①抢救、恢复南京大行宫“台城”遗址而努力奔走、报道。今天为他新著作文,投桃报李,算是我的微小之力了。

2009年7月31日

于南京仙林之咏梅山庄

梁白泉,1928年生,重庆市合川市人,研究馆员。1951年南京大学(中央大学)地理系、历史系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至今,历任副院长、院长。1992年获国务院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离休。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学会会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兼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注:①这里的“我们”,指东南大学教授、古建筑史研究专家潘谷西、南京大学考古系专业教授蒋赞初和梁先生本人。三老先生均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委员会资深委员,有江苏文物保护“三驾马车”之称。2003年,南京图书新馆工程工地下发现六朝时期宫城遗址,有关方面考虑工程建设进度,决定不予保留。潘、蒋、梁三先生闻讯后,上下奔走、呼吁,并找到作者,希望新闻界予以关注。作者冒雨前去工地采访时,还弄出了一场风波,遭相关人员阻止,摄影记者的相机被夺,经梅园派出所调解方罢。后江南时报以《南图新馆地下“藏”着什么》为题、北京青年报以《南京工地私埋考古发现》为题,,同步作了整版报道,引起高层官方的高度重视,此即所谓的“南图新馆私埋六朝宫城遗址事件”。后南图新馆地下部分建筑结构重新作了设计,改加夹层,保留了这一珍贵遗址。现在读者在南图新馆可以看到,这一历史遗址。

自序 写在前面的话

想起写作《中国人盗墓史》,是因为上海电视台。

早在两年前,该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即希望我去侃侃盗墓。但我因为做手术时面神经受伤过,一直不太想出镜,之后,又拒绝了包括CCTV在内的一些栏目的邀请。碍于面子,期间还是在江苏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山东卫视、湖南卫视等几家电视台“献丑”了。可能随着“献丑”次数增多,心理渐渐没了多少负担,最终同意作客“文化中国”。

盗墓,可以侃的故事很多,但从哪方面侃确有讲究。2009年3月,在纪实频道的小会议室内,与《文化中国》制片人王文煜先生、主持人今波先生、编导吴琼小姐等一起商讨后,决定从最容易的“盗墓者”侃起。我觉得,以“人物”为主线比较好入手,当即表示,半个月后拿出讲稿。

但真正动笔,才知道不那么容易。自然,半个月也不可能拿出稿子,一直拖到六月底才成稿,此即现在读者看到的《中国人盗墓史》。

不那么容易在哪?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明明是一个可以讲得清楚,记得准确的历史事件,史家非要七拐八绕,顾左右而言他,最后弄得一头雾水,后人只能去猜释,此即中国古代史家玩得最熟练的——所谓“春秋笔法”,其始作俑者就是中国古代第一文化名人、大圣人孔仲尼。

“春秋笔法”,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笔法?《春秋公羊传·闵公》说得相当精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讳”是什么意思,《广雅·释诂三》称,“讳,避也”,意思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