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页)

卖给了三路都统(军中统帅),刘豫知道后,怀疑这玉椀不是民间普通之物,便把那个士兵抓起来审问。一个小当兵的哪经得住这番严刑拷打,竹筒倒豆子般很快就全部交代了。原来玉椀是从宋陵中盗出来的。

刘豫为什么怀疑这玉椀不是民间物品,因为这非老百姓所能拥有的。当年不少人家都是使用木头做的碗,木碗便宜又不容易摔碎,所以当时的“碗”是带“木”字旁的“椀”,而不是现在的“碗”。

玉椀就是在皇家也不是平常用来吃饭的,遇到重大节日时才会使用,过后立即收藏起来。当时,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有一只“玉注椀”,是他们的国宝,因为太贵重了,价值连城,所以只有皇帝过生日时拿出来。

这“玉注椀”到底是不是碗,有人认为是喝酒时使用的饮具,相当于大酒杯。如果用碗来喝酒,这倒与苏北泗阳人相仿了,泗阳人喝酒时就是把酒从瓶子里分别倒进宾客面前的小碗里,由宾客再用小勺舀进酒杯,这样省得每次斟酒。

● 天价玉椀的传奇来历

宋朝皇家又哪来这么一只天价玉椀?原来金辽两国间正常有使臣往来,北宋皇帝从自己的使臣嘴里知道辽国有这么一只椀,十分羡慕。但羡慕的同时也觉得惭愧,堂堂大宋王朝竟然没有“玉注椀”,于是便派人到盛产上等玉石的阗(tián)国(今天新疆和田一带)去购买美玉,果然购得了一块*玉石料。

宋朝皇帝专门找来一名造诣高超的玉器匠人,扮成使臣出使辽国,把辽国那只“玉注椀”的尺寸、大小暗暗估算了下来,回来后就按样打磨制作。碗成后,在皇帝过生日时第一次拿出来使用。当时有辽国的使者应邀付宴,紧盯着这椀看了半天。回国后,询问自己国家那只“玉注椀”还在不在了,辽国这才知道赵氏宋朝偷仿了自己的“玉注椀”。

金人知道宋、辽各有这么一件国宝,在侵略过程中,便在要搜寻的文物名录上,首先记下了这两只玉椀。在灭了辽国后,金人先逼契丹人交代出“玉注椀”的下落。其后,靖康之难发生,北宋都城被金人攻破,粘罕和斡离不再要求北宋割地赔款、进贡财宝,点名要那只玉椀,好与从辽国抢回的那只配成一对。

当时有人认为,这椀让金人得到了,因为,反正从此以后这只玉椀不见了。

● 玉椀成了宋哲宗随葬品

后来才知道,这只椀被当成随葬品,葬进了宋哲宗的永泰陵中。

本以为,这只玉椀从此再难回到人间,谁想,宋哲宗下葬连30年也不到,此椀再度现身。宋高宗南渡后,竟然有人在南京的“榷场”上出售这只椀。

“榷场”是当时的国与国之间的外贸专业市场,当时宋、辽、西夏、金国达成类似现代的国与国之间建立“贸易区”的协议,在各自国家的边界,设置物资交易、调剂市场,这就是“榷场”。这里说点题外话,有经济学者认为,“贸易区”和市场经济理论是西方人的发明,这实在是一种谬论,崇洋媚外。我认为,中国古人才是市场经济的始创者,是市场经济的先锋。中国人其实没有必要向西方学习,中国的古籍中先进的市场经济理论很多呢,中国的经济学家应该崇前媚古。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发冢“淘沙”一小儿——伪齐皇帝刘豫(6)

言归正题。后来,这只本属赵姓皇家的玉椀,竟然又让宋高宗得到了,怎么得到的史料上没有交代,但有文字记录了宋高宗看到此椀时的激动之情。他流着泪,动容地说,“此哲庙陵寝中物也。”也正是因为宋高宗这句话,人们才知道当年玉椀失踪之谜。

从这话里,也再次证实,当年宋陵被盗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是在刘豫盗陵之前。

但是,宋高宗所得的这只椀,与刘豫所知道的、驱使刘豫设置专门机构盗墓的那只椀,是不是同一只?史料上却没有交代。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事情均与宋陵被盗有关,就是说,不论是西京士兵所售的玉椀,还是南宋榷场交易的玉椀,都是从墓内盗出来的。

刘豫盗陵起因在一只玉椀,也许当时刘豫真是这么想的,才设置了“淘沙官”。但事实可不这么简单,之前金人在盗陵过程中,刘豫参与、协助过。刘豫盗陵应该是蓄谋已久的,绝不会因看到一只玉椀就挺身而出,冒被天下唾弃的危险。其贪婪的本性和糟糕的品行,才是根本的最原始的原因。

● 盗墓贼中了赵匡胤的诡计

刘豫和金人“官盗”们,把本来善良、朴实的民风也带坏了。当时河南境内“民盗”四起,盗墓之风十分严重,农民盗墓如同翻地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