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氲梅抡杖�说墓适拢�蚩汕胨�錾剑�裨蚓�延γ�病!笔榘�⊥� !∠肟词槔�

第十四回 筹大计李信进忠告 聘军师自成入嵩山(4)

自成大怒道:“吾攻城陷阵,取王侯如拾草芥,量此乡村腐儒,焉敢妄自尊大,违抗孤的命令?”喝一声“李道听令!”李道应声上前,自成顺手抛下令箭一支,叫他带领铁骑五百名:“即日前往嵩山,将那姓宋的拿来见孤。”

李岩见自成动了真气,急忙上前劝道:“大王息怒。昔文王求太公于渭水⑩,先主谒孔明于南阳⑾,不惜万乘之尊⑿,下顾岩壑之士⒀。今者大王甫兴吊民伐罪之师,便如此侮慢名贤,使天下之士闻风远扬,窃为大王不取焉。鄙意如此,愿祈大王三思。”

牛金星亦再三相劝,自成当时醒悟道:“孤便亲去一遭罢。”于是隔了一日,便同牛、李二人率了三百名亲兵,一直向嵩山进发。

这杞县嵩山路途遥远,非一朝一夕可到。自成等一行人马晓行夜宿,一直走了四天方才达到。不料这河南府一带连年兵燹⒁,四野萧条,至于入嵩山的一条路更是满目荒凉,连人烟都断绝了。李岩等费了好些周折,方才寻得一个年老的村夫,将他们引入正路。

嵩山本是五岳名山之一,山在登封县之北,高二十里,周围一百三十里,回环三十六峰,崇山峻岭,道路十分难行。自成的人马裹粮入山,一直寻了两天,但见层峦叠嶂,峭壁飞瀑,鸟道曲折,古木参天,自从入山后连一个人影儿都不曾看见。一直到了第三天,方才远远地望见一丛修竹,中间隐隐地露出几间茅屋来。李岩用手指道:“这个大约是了。”自成大喜,立刻把带来的人马扎住,自己同牛、李二人一齐下马,步行了上去。走到相去不远,只见那林木深处流出一泓清泉,迂回曲折,直向东南一带松树林中流了过去。溪畔蹲着一个童子,在那里涤洗瓦砚上的陈墨。

李岩迈步上前向他问道:“你莫非宋先生的书童么?”

童子闻言抬起头来,把他看了一看,笑嘻嘻地说:“你问我们先生做什么?”

李岩指着自成向他道:“这一位便是陕西的李大王,因为仰慕你们先生的大名,特来拜访的。”

童子闻言便放下瓦砚,就向溪水里把手洗了两下,立起身来答道:“我们宋先生昨天同几位朋友出游去了。”

金星道:“他几时可以回来?”

童子道:“今天晚间就回来了。”

说犹未毕,只见那丛竹里又走来一个童子、一个农夫。那童子笑向洗砚的童子说道:“阿哥,咱们又该快活两天了。刚才先生遣松涛回来,把兰亭真迹⒂取了去,说是三日以内不回家来了。”

李岩闻言向那童子问道:“这话可是真的么?”

洗砚的道:“是真的,他是才从家里来的。”

李岩想了一想便向自成道:“如此请大王暂且先回,待过几日再来罢。”自成闻言,怅然若失——欲待回去,岂不失了求贤的诚意;欲待等着,又怕军中有了事故。李岩道:“大王军事重要,可同牛先生先回,某在此多候几日,也免得往返之劳。万一能够把他劝出山来,便省了大王再来的劳顿了。”自成见他这样的诚心办事,便应允了他,又留下二十骑人马一同在此等候。自己同金星带了人马连夜下山,驰回杞县去了。

过了七八天光景,自成正在营中与金星闲谈之际,忽见帐下的小校报称:“李军师回来了。”说犹未毕,李岩已经跨进帐来,口称:“大王恭喜。”自成忙问:“宋先生来了吗?’’李岩一面坐下一面说道:“某自大王去后便折回山下,日日遣人探听。到了七天以后,方才依着原路再去寻访,仰托大王洪福,这一次可把他找到了。见面之后便把大王的来意及仰慕的话细述了一遍,不料他闻言之下执意不允,并说当此天下纷乱、民不聊生、正所谓‘邦无道则隐’的时候,他目击心伤,所以隐居岩壑之间,但求苟全性命足矣,实不愿建功立业,留名万世,某见他词意坚决,遂再三相劝,极力宣布大王的威德,说:‘大王也是痛念人民的疾苦,方才兴了吊民伐罪之师。阁下既然恫瘝在抱,就应该早早出来辅翊⒃李王,拯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方算仁者居心,为天下造福;倘若蕴椟⒄深藏,自高身价,那便成了独善其身⒅之辈,窃为阁下不取。’他经了这一番驳责,沉默了半晌,随手又向某道:‘你说得固然不错。但不知李王的待士若何?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要是轻贤慢士之人,某还是不能去的。’某又盛称‘大王尊贤礼士,如某这样菲材,大王都待以上宾之礼,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