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待价而沽 (第1/1页)

而且贬低魏武帝曹操,也没有贬低到一个正确地方,多批评一下魏武帝曹操的残暴不仁和屠城行为多好。 这一点肯定是没得洗的,哪怕是那些自认为是魏武帝曹操的铁粉也洗不干净,因为这就是事实。 也是蜀汉昭烈帝刘备,注定了要胜过魏武帝曹操的地方,在仁义这一点上,魏武帝曹操拍马也赶不上人家蜀汉昭烈帝刘备。 结果现在就突然冒出来了一件,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豹头环眼大将,带兵攻击盟军曹魏政权运粮队的恶性事件。 虽然那位豹头虎眼的大将,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但是如此独特出众的相貌,简直就跟黑夜之中的萤火虫一样。 是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谁还能认不出这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三弟,蜀汉政权的大将莽撞人张飞啊。 至少乐国的国君钟神秀,目前为止见到的拥有豹头环眼这种奇特相貌的人,也总共只有那么两个人而已。 一个是蜀汉政权的大将张飞,一个就是他们乐国政权的梁山系大将‘豹子头’林冲,但是说一句涨他人志气的话。 虽然他们二人的相貌肖似,但其实在各方面对比起来,都是判若云泥之别,肯定人家蜀汉政权的大将张飞是那个天上的云啊。 至少‘豹子头’林冲,是肯定打不出张飞现在的战绩的,而且乐国的国君钟神秀,也没有必要让‘豹子头’林冲。 去劫曹魏政权的粮道,这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呢吗?再说那些魏武帝曹操召集来的美人儿们。 本来就是要送给他乐国的国君钟神秀的,那么乐国的国君钟神秀,又何必要如此猴急,非得自己去取呢? 所以这个事情也就毋庸置疑了,要不是蜀汉昭烈帝刘备故意派张飞这么干的,那就是张飞自己拿的馊主意了。 但是不管怎么说,把这笔账算在蜀汉昭烈帝刘备的身上,也绝对不算是冤枉了他蜀汉昭烈帝刘备。 谁让众所周知,这个张飞是他们蜀汉政权的得力大将,同时也是他蜀汉昭烈帝刘备最好的兄弟之一呢。 那么张飞闯出来的祸,就应该让蜀汉昭烈帝刘备来背锅,这是一件理所当然,并且天经地义的事情。 否则蜀汉昭烈帝刘备这个带头大哥,岂不是白当了?他手底下的人犯下来的错误,自然是要蜀汉昭烈帝刘备来承担和解决。 不过如此一来的话,那这个事情可就有那么一点儿意思了,同样是有人做出来了一件不讲道义的出格事情。 如果这件不义之事是发生在了乐国的国君钟神秀、魏武帝曹操、东吴大帝孙权,他们这三国诸侯势力政权的君主们身上。 那无非也就是虱子多了不咬,饥荒(欠债的意思)多了不愁罢了,反正他们也早都已经是破罐子破摔,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了。 因为乐国的国君钟神秀、魏武帝曹操、东吴大帝孙权,他们这三国诸侯势力政权的君主们。 基本上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做过无数类似于这件事情的不讲道义的破事了,也不差再多出来这么一件两件了。 但是如果是蜀汉昭烈帝刘备,也做了这种不讲道义的事情,那这个意义可就完全不一样了,直接就变成白璧微瑕了,这个价格一下子就跌下来了。 等于是成为了蜀汉昭烈帝刘备,完美的仁义道德人生中的一个污点一样,虽然这个污点并不一定会有多么的巨大。 但是它一定会分外的引人注目,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 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也总是要额外的付出一些代价来,才能够继续维持当一个好人的资本。 比如说一个做了一辈子坏事的恶人,只是偶尔做了那么一件好事,那么人们就会普遍性地认为这个恶人是浪子回头了。 因为世人对于恶人的善恶预期,总是会定得很低,仿佛恶人们生来就应该做恶事一样,也早就已经习惯了恶人的恶。 可是一旦当这个恶人做了一件好事,那么世人就会认为恶人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又或者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总之就是突然觉得恶人好像也没有那么恶了,仿佛恶人也成为了一个好人一般,对于这种情况呢。 后世一般会将其给称之为是斯德哥尔摩效应,即被加害者在被那些加害者施暴的过程之中。 反而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让那些被加害者,对于加害者产生了好感,甚至是愿意去主动帮助加害者的一种病症。 这种事情听起来虽然十分的离谱,但却也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事实,而且也刚好和恶人在做了一件好事之后。 世人对于这个恶人的看法,就会发生一个不小转变的现象相吻合,也算是从侧面证明了,人类其实也是可以被驯化的。 而那些一辈子行善积德,做了一辈子好事的善人,可能只是因为行差踏错,又或者是鬼迷心窍,偶尔做了那么一件坏事。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