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页)

地的大喜事,大好事!曲部长的建议太英明了,我马上安排,照向彬书记的意见办,明天就见报,加编者按全文转载。”

放下电话,张嘉缑按铃叫来隔壁的文书,吩咐她取来当天的《人民日报》,翻到理论专刊。果然,通栏大标题显赫地刊登了署名魏东的一篇长文,看样子足有四千字,占了大半个版。文末还有一行小注,说明本文转自《中央党校学报》,作者是*A市市委书记,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进修班学员。

一看题目,张嘉缑的头就“轰”的一声几乎晕过去。这篇文章他太熟悉了,一个月前,市委党校科研处的处长前来找他,拿的就是这篇文章,不过当时署的却是梁吾周的名字。科研处长说,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马上就要全面铺开,党校作为理论研究部门,理应起个先导作用,梁校长的意思是先发点东西做做预热,也算是抛砖引玉吧。张嘉缑仔细看过文章,暗地里承认确实写得不错,但他却把它压了下来,理由是全市性的教育活动尚未启动,需要市委先确定宣传的基调,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为时尚早。

第十五章 杨柳河温泉疗养院(3)

张嘉缑一阵心烦意乱,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双手叉腰向远处望去。太阳快要下山了,东边的丘陵地带一片苍翠,被一圈圈光晕笼罩着,显得层峦叠嶂,意境幽远。那片绿地面积很大,周围环境优美,不少单位都看中了它的潜在价值,报社和党校也都提交了报告,想迁址到那里。后来市委和市政府专门开会研究,认为党校建在那样一个绿树环抱、远离喧嚣的地方更加合适一些,于是决定在那里建设新校区,将市委党校整体搬迁过去。实事求是地说,报社记者需要经常下去采访,交通是否便利是个重要考量,在那个偏僻的地方上班的确有诸多不便,毕竟有车一族还是少数。但张嘉缑心里却系上了一个结,总感觉梁吾周处处与自己对着干,而且每次都能占上风,这让他一想起来就不痛快。

眼下显然人家又拔得了头筹。张嘉缑想,前些日子梁吾周屁颠屁颠地跟着魏东进京,肯定是到中央党校替上司疏通关系去了,不然的话,在中央党校那样高官云集的地方,一个小小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写的东西哪能被学报看中?!又哪能挤上党中央机关报的版面?!文章固然写得不错,但是能进到党的最高级党校学习的人,哪个没有一班笔杆子,谁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可是这篇文章对魏东的意义却是非同寻常的,张嘉缑知道,魏东参加的也是后备干部班,同样面临着下一步提拔的问题,在这个关头露这么大的脸,远比一个泛泛的毕业鉴定值钱得多。魏东当然会明白梁吾周付出这份心血的价值,对这样鞍前马后尽心尽力的部下,肯定是要有所回报的。

037

这个老狐狸!梁吾周只比张嘉缑大三岁,但张嘉缑还是这样恨恨地在心里咒骂他。可是骂归骂,当务之急是赶紧想办法补救,扭转一步棋落后步步棋落后所造成的劣势。市委宣传部已经通知要转载,那只能照办了,而且动作要快,要高规格,要大场面。张嘉缑左右思忖,觉得还是先和司徒向彬打个招呼为好,虽然曲路平声称已经请示过了。他知道这位副书记自恃有点资历,一向对魏东不以为然,不事先过个话便贸然行事,尽管司徒向彬挑不出什么理来,难保私下里不会对自己有想法。

司徒向彬当然不会表示反对,反而说,这是A市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件大喜事,报纸不但要转载,还要配发个短评,号召全市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魏书记文章中阐述的重要观点,并联系本单位实际加以落实。这个规格已经超出了张嘉缑有关加编者按的设想,既然如此,那就大张旗鼓地干吧!张嘉缑暗自佩服司徒向彬的圆滑与老练,明明是在做表面文章,明*里想的不一定是这么回事,却说得一本正经,一副大局在胸、正气凛然的样子。

第二天,市报在头版以初号字体通栏大标题的形式全文转载了魏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文章,并配发了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的文章。特约评论员文章轻易不发表,只有为配合重大事件才由高层权威人士亲自撰写,一般认为是代表市委市政府的意见,被称为“公开发表的官方文件”。这篇评论员文章并不是上头写的,但司徒向彬在审稿时批示这样署名,显然也是做给魏东看的。

文章见报了,张嘉缑心里却高兴不起来,不论自己如何表现,也是晚三秋的事了,魏东当然不会把这份“马后炮”式的殷勤与梁吾周空前绝后的历史性贡献等同起来。他心情抑郁地回到家,见刘子珺正在厨房忙活,便躺到沙发上,打开电视机。A市新闻里,播音员正朗朗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