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2/4页)

得及。”

“正是,正是,小人的婆娘差不多也快生了。”卓王孙脸上刚浮起一片喜色,旋即又消失了:“只是小人没出息,做的是冶铁打铁的营生,只怕连累了儿孙大好前程呢。”

按照汉朝初年的法令,商贾和他们的子孙,是不许出任官吏的。

“足下差了,”司马谈笑道:“天子新近更改了法令,自今往后,不论士农工商,只要有十算(汉制,一算等于一万枚铜钱)家产,便可向郡守求官,冶铁打铁,正好求富蓄财,有何不好!”

“谈何容易!”卓王孙苦笑一声:“小人几代相传的手艺,打得好戈矛剑戟,上得阵,防得身,可如今天下安定,莫说是打仗,便是出远门的行商,出行万里,也多半不带一刀一剑,我每日辛辛苦苦,不过勉强填饱肚子罢了,哪里谈得上一个富字!”

他正说着,衣袖忽地一紧,低头看去,却见司马迁正笑嘻嘻地拉着他的袖摆:

“卓大叔,您祖上武灵王当初为什么要把宽宽的袖子改成窄窄的?”

“小哥,你爹爹适才不是刚说了?”卓王孙爱惜地抚着他的头顶:“我家先祖是因为宽袍大袖打仗不方便,所以改成胡人的窄袖。”

“着啊,”司马迁眨了眨眼睛:“您先辈既然知道把不方便的改作方便,您为什么不能学一学?”

“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卓王孙如梦初醒地跳起来,使劲拍着自己额头:“戈矛剑戟是战乱时用的,如今天下太平,我就该顺着天下百姓的心意,多打造些好犁锄才是,我怎么早没想到这些!司马先生,令郎小小年纪便如此聪明,将来……”

他话刚说了一半,便见自家一个仆人从山路上气喘吁吁一路疾跑上来,一面跑,一面高声叫道:

“老爷速回宅上去罢,夫人这便要生产了!”

………【第二章】………

卓王孙一口气赶回家时,孩子已经呱呱坠地了。(看小说到顶点。。)

虽然几十里山路赶下来他其实疲惫得很,但第一个孩子的降生,还是让初为人父的他高兴得不知该说什么做什么。

自从打故乡邯郸迁来这蜀郡临邛,卓家就恪守着用带有尊贵含义的字眼给子女命名的传统,卓王孙当然也不例外,他一边抿着新煮就的茶汤,一边冥思苦想了许久,终于给女儿起了个响当当的名字:

文君。

文君乌黑弯曲的细眉毛,漆亮漆亮的眼睛,不笑的时候很惹人怜爱,笑起来的时候,就更惹人怜爱了,就连平素对卓家不甚友善的左邻右舍,看见她那张可爱的笑魇,眼神也会登时变得温暖和善起来,说着笑着,争着闹着,要抢过去抱一抱,哄一哄。

有时卓王孙也会满足一下邻里们的好意,但更多的时候他却紧搂着孩子不舍得松手,仿佛这孩子一旦离开自己怀抱,就会立刻摔了、化了似的,大家都笑着说,卓王孙做爹后,人都变得乖了。

卓王孙的娘子却似有些惴惴,看那父子俩的眼神都显得有点惶恐的样子。也难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卓家几代单传,人丁不旺,卓王孙更是二十成亲,三十才做父亲,却不料生了个丫头。

卓王孙却乐呵呵的,一点儿也不在意。三十岁说年轻不年轻,说老也算不得很老,要儿子不能再生么?再说,这闺女多可爱,乌黑弯曲的细眉毛,漆亮漆亮的眼睛。

小文君一天天地长大,会站了,会走了,会叫爹爹妈妈了,她的脸蛋红扑扑的,眼睛忽闪闪的,那对乌黑弯曲的细眉毛,眉梢轻轻地挑着,仿佛会哭、会笑、会说话一般,家里铺上,街坊路人,谁见了她,都会忍不住多看那么几眼的。

卓家娘子的身体却一天天弱了,非但没能再给卓王孙添上一儿半女,反倒常常卧病不起。终于,就在文君七岁、已能似模似样地握着买来的竹管笔、在门前的沙地上一笔一划地写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西汉初年道家学说是皇室推崇的主流学说,而儒家在汉武帝时才获重视,所以这里卓文君写的是老子《道德经》的内容)的当儿,她去了,带着不能为卓家传宗接代的遗憾,被埋进了青城山麓,卓家先人长眠的墓地。

卓家父女哭了好些日子,渐渐地不哭了:毕竟,死人已矣,活着的人还得好好活下去。

卓王孙丧了娘子,来给他提亲续弦的人,几乎踏穿了他铺子和私宅的门槛,虽然以前他们对卓家并不怎么待见,但近来却颇有些变化了,这一来拜小文君这个可爱的女娃儿所惠,二来,卓王孙自打不做刀矛、改做犁锄后,生意越做越红火不说,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