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 皇帝皇后并排坐 (第2/3页)

好书推荐: 食王传

而来的湘逆叛军偷袭,江浙兵马不是大败,便是投降叛军,梅殷梅大人被俘,江浙行省全数沦陷了,叛军已聚集于湖州,长江水师统领陈暄也率军投敌,叛军马上就要杀到京城来啦——”

“什么!?江浙已失,梅姑父被抓!?水师投敌?”

“要杀到京城来了!?”

晴天霹雳。

这一惊天的噩耗,瞬间把朱允炆从畅谈的高峰,劈入了绝望着的深渊。

朱允炆更是一口气没上来,差点儿没晕过去。

湘军偏师,居然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杀到后方江浙去,不仅消灭了江浙兵马,还活捉了梅殷,占领了整个江浙行省,最后连长江水师都投敌人了……

这怎么可能?怎么转眼间就变成了这样?

朱允炆身边的马皇后,同样是花容惨然,一脸的惊骇,仿佛听到了这世上最不可思议之事。

这两口子都脸色苍白的手足无措起来。

……

江浙失陷,梅殷被俘,陈瑄带领水师投敌,湘军云集湖州,虎视京城的消息已如秋风扫落叶般传遍南京的每一个角落。

如今,湘王府的大军已近在眼前,不出意外的话,几日后便要攻打京城。

自大明开国以来,南京城已有三十多年未遇战争。大战在即,京城官吏士民很快就陷入了无尽的恐慌之中。

不过同样是恐慌,不同身份的人,慌乱的程度也有深浅之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虽然担心遭遇兵戈,但并没有太过畏惧。毕竟湘王的名声还不错,不是外敌,而是大明亲王、太祖皇子。管他攻打京城图谋什么,总不可能对百姓下手。

且据那些逃回来的江浙溃兵和民夫所说,湘军的军纪很严明,连官军俘虏都不杀,自然更不会杀百姓。有了这层计较,百姓们多少还能把持得住。先帝留下了大好基业,只要不是昏君在位,谁来做皇帝都是盛世。

只要不打到我们身上来,管皇位上坐的是叔叔还是侄子,跟他们的关系只有这么大。

但朝廷的官员们就不同了。湘军聚集湖州,即将渡江,承平已久的上十二卫真能抵挡住吗?

答案早就在官员们的心中,他们陷入了极大的惶恐之中,他们都是朝廷的官吏,是建文皇帝的臣子!朝廷削藩、剿湘的时候,他们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迫于时势,大多附和了朝廷的方略,执行了黄子澄他们的政策,再不济也是缄默不语,极少有人为湘王府出言。

京城失陷只是时间的问题,到时候湘军杀进城来,又岂能放过皇帝?又岂能放过黄子澄、方孝孺?又岂能放过他们这些党附“奸佞”的朋党帮凶?

早朝的时候,朝中诸位大臣纷纷上疏,不是为被抓的茹瑺、沈溍、梁焕三人分辨,就是为杨士奇、夏原吉他们的家人开脱。

更多的则是请求,外出募兵勤王。

这些上疏请求外出募兵勤王的人,其实也没打什么好算盘,实际上都是想先躲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在他们看来,朝廷兵马尽数派出,单凭京城的兵马,不太可能挡住湘军。这些耍滑头的大臣,一是不愿给朱允炆陪葬;二是出于名节的考虑,因此都耍着小聪明想出京躲避一阵。

至于那些正真想帮助朱允炆渡过难关的大臣反而只占极少数,徐辉祖、齐泰、郁新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几个坐立不安地等待着皇上的召见。

已感到大祸临头的朱允炆再也不盘算册立太子的事了,他散朝之后第一时间去往了文华殿召见心腹大臣商议退敌之策。

可惜,经过上次的王中事件之后,他对徐辉祖已经有了隔阂,召见的还是两位学识渊博的肱骨之臣——黄子澄、方孝孺。

朱允炆将希望完全寄托在黄、方二人身上,他希望这两位老师能够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可被朱允炆寄予希望的两位老夫子却也是满脸憔悴,自、掌握朝廷大权以来,二人一边摆弄着改制大业,一边操心着西、北二线的战事。在一众马屁官员的帮助下,二人本也能够勉强支撑,可湘军突袭江浙,引发朝中动荡,这就让两个孱弱老夫子,有些疲于奔命了。

这几日,朝堂上纷争不断,有大臣委婉地为茹瑺他们说话;有人上疏请求外出募兵勤王,更有王宁等勋贵趁机发难,把目标瞄准了黄子澄与方孝孺。

一众勋贵对他们俩的运筹不力,口诛笔伐,坚定地要追究他们俩的责任。

当然勋贵们在这个关头之所以对黄子澄、方孝孺火力全开,根本就不是为了什么国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