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读者互动专区

为更好地全面提升小说品质,设立此读者互动专区,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建议或意见,或您发现的问题。请在评论区留言。

注:人物中有个姓丰的,后面改名了,是同一人,忙于写作,无暇修改,特此说明。

作者题外话:《青花瓷》新浪读书独家连载,敬请关注。支持原创,支持作者,感觉好的话,别忘记投票、收藏支持!

自序

《青花瓷》自2010年5月中旬开始在新浪网读书频道连载,得到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其后北京智工场文化发展公司的易南编辑又提出了很好的修改建议,经过作者的调整完善,形成现在这个样子。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的家乡是全国粮油主产区之一,冬春之际,绿油油的麦田随风起伏,片片白云掠过湛蓝的天空,飘向天际,煞为迷人,我常常站在麦田里守望和陶醉。从小生长乡间,对土地和庄稼自有深厚的感情,故取笔名麦田田,很阴柔很女性化的名字。后来,接受朋友建议改成了麦田。

本书反映的生活自然来源于现实,从事秘书工作的人或多或少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不足为怪。然而,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在于描写了什么样的生活和世相,它的价值或许更多的在于它通过展示不同群体的生存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对人的成长、对社会进步的影响,还有它所带给人们的思考和启发,以及某种暂时超越现实的审美感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和时代风云的变幻,秘书工作已日渐失去以往神圣的光环,成为一种普通的职业而已,很多人考入党政首脑机关或其他单位当秘书、做公务员,也不过是一种就业的方式和谋生的手段罢了。

在这本书里,或许很难找到晋升或为人处世的技巧,因为小说毕竟不是职场指南或成功秘笈,如果读者特别是盲目热衷于考公务员的朋友能通过本书对基层秘书群体生存状态的描绘,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借鉴、思考,从而使自己的职业设计更理性、更适合自己一些,则善莫大焉。

李晓哲本来是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考进政府办公室,随着地位的变化找了一个当地富商的女儿当老婆,在机关干得也还算顺利,只是他的内心有了新的诉求……曹庆国的选择与李晓哲类似,他在官场没有李晓哲那样的好运气,提拔也慢了一步,他的选择更彻底……这才是真实可信的曹庆国。

由此二人的人生轨迹可知,在某种程度上,精神的东西比物质的追求更为有力,人的情感比一时一事的喜怒哀乐更为长远。当年我刚参加工作时,经常得到一些老同事的指点,尤其是精神上的指点,至今我仍能时时惦记起他们,记起他们的开导和点拨,哪怕只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他给了你启发,这个人就该是你的恩人。人情真是一种永恒的东西,是人世间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书名青花瓷,缘自去景德镇时的所见所想,参观了名扬天下的景德镇瓷器,不禁为这种工艺所折服,本人不懂古董器玩,但对青花瓷这种艺术品的工艺充满崇敬。此外,更引发我思考的是:同是一段土坯,有的烧成了青花,有的却被做成瓷碗!于人而言,不亦如此吗?一方面是内在的质料是否适合,另一方面是环境对人的塑造。书中人物究竟谁煅烧成了青花瓷呢?还是留待读者评说吧。

笔者以三十岁的年龄忝列八零后,算是赶上了这个历史名词的脚步。七零后也好,八零后、九零后也罢,一代人有一代人之生活和追求,即使同代人,地域有差别、城乡有差别,不过是出生在同一段年份罢了。我想说的是,三十年在整个宇宙的历史上实在是微不足道,在他人看来也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它却永远地存在了一个个体的记忆中。三十年的路程,有抱怨、有悔恨,有失落、有进取,有忧愁、有快乐,这就够了。我们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我们并不孤单。

在此,祝愿从事秘书工作的同行,关注秘书群体的人们,关注和喜欢《青花瓷》的人们工作顺利,心情愉快,也特别提醒我的秘书同行们加强锻炼,注意身体,远离各种职业病。

最后,说一句并不赘余的话,文艺作品固然有生活真实的成分,但高于生活之上的想象与加工构成的艺术真实乃作品之本真,作者无普及基础文艺理论之义务。文中述及情节、细节亦非可依赖法律手段验证的事实,任何单位和个人切勿对号入座,否则将是很无聊和滑稽的事情,谢谢!

杂乱地写了这么多,愿有耐心看完它的人能多少收获点什么,我也就无愧于心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