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 (第1/4页)

无论是处于政治层面还是外交层面,或是别的各方各面的考虑与原因。德国总参谋部很快就批准了隆美尔的作战计划,命令他领兵南下收复失去的土地,并且光复千年名城罗马城。

意大利王国投降带来的恶劣影响必须有一个交代才行。(未完待续。)

ps: ps:感谢书友我是一条淫龙、不微笑刺客2、岚风connor的月票支持。感谢书友smad2005的打赏支持。感谢所有为辉煌之世点击,投票,打赏,订阅,收藏的朋友们。感谢大家的支持。

求月票和推荐票。

第四百零五章 鏖战亚平宁 (二十五)

对于盟国来说,他们实际上并不需要光复所有意大利王国的土地,只需要能够收复罗马就能够名正言顺的将傀儡意大利王国重新建立起来就已经足够,这在外交和政治层面上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而隆美尔本人并不在意政治外交上面的影响力,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在军事上遏制住明军的势头。隆美尔的心里非常清楚,别看他现在手里拥有大量的部队,可是一旦给了明军足够的时间去做准备。那等到明军发起攻击的时候他极有可能会被不断压缩,最终被围歼在阿尔卑斯山脉南边。

别看自己背靠本土,可是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就像是天国的大门一样将后勤补给线给生生的掐成了细窄的羊肠。在现代化的机械战争之中,堪称天文数字般的后勤消耗如果没有足够的补给,那庞大的机械军团很快就会变成一堆堆的废铜烂铁。

至于不去大规模装备机械化军团,直接使用轻装步兵部队从而减轻后勤负担这种事情,在军事家们的眼中那就是扯淡。

的确,只要一支步枪加上能够随身携带的弹药加上少量的补给品。采用就食于地的战术就能够极大的缓解后勤压力。意大利北部地区短时间内养活数以百万计的轻装步兵都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这样的军队能够抵抗大明强大的机械化军团?是依靠步枪还是手榴弹?或者是从山上仍石头下去砸明军的坦克?别开玩笑了。

残酷的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这时候还能够继续执掌军队的人除了后台太硬的之外全都是真正的精英中的精英。什么才是军队未来的样子和发展趋势,什么样的军队能够作战像是隆美尔这样的军官心里清楚的很。

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隆美尔试图趁着明军立足未稳的时候南下打明军一个措手不及,从而将双方的战线稳固在格罗塞托。佩鲁贾,安科纳一线。没错,隆美尔从来就没有想过去夺回罗马。不是他不关心政治,而是他的心里非常清楚的知道罗马所代表的意义。作为大明帝国的掌权人,张诚是绝对不会放弃罗马从而自己打自己脸的。

隆美尔知道自己手中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收复罗马,勉强南下强攻罗马不过是在白白消耗兵力而已。因此。他无视了来自柏林的命令,将目标放在了佩鲁贾一线。

之所以选择这里实际上也很简单,这里比较靠近北方,能够有效的收缩防御战线以及集中兵力,不给明军从侧后方登陆突袭的机会。而且这里的地形比较适合防御作战。

这个想法很好,战术安排也很到位。但是,张诚早已经通过安插在盟国高层的鼹鼠知道了隆美尔的企图。早早的就将大量的部队和装备物资送去了意大利战场。等到隆美尔出击的时候,迎接他的就是毁天灭地般的钢铁风暴。

双方之间上百万的大军在整个意大利的中北部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单单是每天打出去的炮弹都是以十万计。双方每天的伤亡都是过万,整个意大利中部地区完全就是一处巨大的血肉磨坊。无时无刻不在吞噬着双方官兵的生命。

这是典型的硬碰硬战术。完全凭借实力在进行消耗战。不是隆美尔不想使用什么出奇制胜的战术。而是各种战术也是要看时机和战机的。

面对强大的明军部队,哪怕他真的抓住了战机在某一处地方取得了优势。可是反应过来的明军立刻就是一顿铺天盖地的猛烈炮击和惨烈的轰炸。刚刚取得突破的德军部队很快就会被完全淹没在几乎无穷无尽的钢铁风暴之中,这种情况下还怎么打?什么样的战术都失去了意义。

隆美尔的部队分成两路。一路是沿着亚得里亚海岸前进,这是用来佯攻的。这边的战斗也并不激烈,双方之间比较平静。而另外一边主攻的地方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在与科西嘉岛隔海相望的沿海地带,双方的装甲部队和步兵们疯狂对冲,巨大的损失和伤亡数字看着指挥官们心惊肉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